傩戏面具造型的宗教符号学解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傩戏面具造型的宗教符号学解读

一、傩戏面具的历史渊源与宗教背景

(一)傩文化的起源与原始信仰

傩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仪式性戏剧形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的“方相氏驱傩”仪式。据《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通过佩戴狰狞面具驱赶疫鬼,这一形象被视为傩戏面具的雏形。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面具(约公元前14世纪)中发现了类似方相氏造型的实物证据,其夸张的五官设计与宗教驱邪功能高度关联。

(二)宗教仪式向戏剧艺术的演变

汉代以降,傩仪逐渐从宫廷祭祀活动向民间扩散,并与道教、佛教元素融合。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傩舞队伍中已出现“十二兽神”面具,分别对应十二地支和道教星宿体系。至宋元时期,傩戏在江西、湖南等地形成固定剧目,面具造型开始区分正神(如开山将军)、凶神(如雷公)、世俗人物等类型,反映出宗教符号系统化、世俗化的双重进程。

二、傩戏面具的造型特征与象征体系

(一)色彩符号的宗教隐喻

贵州德江傩堂戏面具的色谱体系具有明确象征意义:赤色(如关羽面具)象征忠勇与阳刚之气,黑色(如判官)代表公正威严,白色(如唐氏太婆)隐喻智慧与长寿。人类学家张建建在《傩仪象征研究》中指出,这种五色体系与《黄帝内经》中五行学说存在结构对应,如青色面具对应东方木德,具有生发万物的象征功能。

(二)造型元素的符号学分解

湘西土家族傩戏面具的“三突出”原则——突出额角(智慧)、突出獠牙(威慑)、突出双目(洞悉)——构成了完整的宗教符号系统。以开山将军面具为例,其额头的“山”形纹饰象征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下颚的火焰纹暗示祛除邪祟的法力,这些造型元素在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所指的“能指—所指”关系中,形成了从视觉形象到宗教意义的稳定映射。

三、面具造型的宗教符号学结构

(一)神圣空间的建构功能

傩戏表演中,佩戴面具的仪式专家(土老师)通过特定造型实现身份转化。云南澄江关索戏的面具额部常绘有“太极”或“八卦”图案,这些道教符号不仅标识神灵属性,更通过视觉符号在表演场域中构建出“人—神—鬼”三重空间。法国人类学家杜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的“神圣/世俗”二分法,在此表现为面具造型对仪式空间的区隔作用。

(二)符号系统的层级关系

江西南丰傩戏面具的等级体系体现了严格的符号编码:最高层级“三清”(玉清、上清、太清)面具采用鎏金工艺和祥云纹饰;中层“五岳帝君”面具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区分方位;底层“阴兵”面具则简化五官特征。这种层级结构暗合皮尔斯符号学理论中的“像似符—指示符—象征符”演进逻辑,形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宗教意义表达。

四、区域傩戏面具的符号差异比较

(一)长江流域与西南地区的造型分野

湖南沅湘流域的“傩公傩母”面具强调写实风格,面部皱纹、胡须等细节刻画逼真,反映农耕文明对祖先崇拜的具象化需求;而贵州安顺地戏的“二郎神”面具则采用抽象化处理,额间“天眼”直径达面部三分之一,这种夸张手法与苗族《亚鲁王》史诗中的创世神话形成互文。

(二)宗教融合影响下的符号变异

安徽贵池傩戏的“和尚”面具融合佛教毗卢帽与道教太极图,印证了明嘉靖年间《池州府志》所述“三教合一”的地方信仰特征。相比之下,藏传佛教影响下的青海同仁“六月会”傩面具,则在传统造型中加入密宗忿怒相元素,如火焰形眉弓和蛇形耳饰,形成独特的宗教符号混合体。

五、现代语境下的符号重构与传承

(一)传统符号的语义嬗变

21世纪以来,随着傩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面具造型出现功能转型。江西婺源傩舞面具的“八十大王”形象被简化为旅游纪念品,原初的驱疫功能弱化,转而成为地域文化标识。学者田青在《非遗保护的冷思考》中指出,这种符号的“去神圣化”过程导致38%的传统纹样失去原有宗教含义(2018年田野调查数据)。

(二)创新实践中的符号再生

部分传承人尝试将现代艺术语言注入传统造型。如湖南隆回花瑶傩面具采用亚克力材质,在保持“凸目阔口”传统特征的同时,引入几何抽象图案。这种创新并未割裂符号的宗教内核——2021年衡阳师范学院的研究表明,79%的观众仍能通过改良面具感知到“驱邪纳吉”的原始象征意义。

结语

傩戏面具造型作为宗教符号的物质载体,其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民间信仰从巫术思维向戏剧审美的演进轨迹。在符号学视域下,这些跨越千年的视觉语言不仅构建了独特的神圣叙事体系,更通过造型元素的能指重组,持续参与着民族文化身份的当代建构。面对现代化冲击,如何在保护符号原真性的同时实现创造性转化,将成为傩文化传承的核心命题。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