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考前30天终极冲刺必刷卷02(南京专用)(原卷版).docxVIP

2025年中考历史考前30天终极冲刺必刷卷02(南京专用)(原卷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5/NUMPAGES9

绝密★启用前

2025年中考考前信息必刷卷02(南京专用)

历史

考情速递

中考·新动向:情境创设升级,情境创设更加真实多元:试题情境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中考·新考法/新情境:结合教材知识点,设计贴近学生认知的生活化情境(如模拟考古现场、历史人物对话等)。增加非连续性文本(如表格、时间轴、漫画)的比重,要求考生通过对比、因果推导提炼观点?

命题·大预测:试题将更加注重本土化视角,地方文化解码型情境,如?南京大行宫地铁站出土的六朝木简?图文材料,金陵四十八景时空折叠,?非遗技艺中的活态历史,历史场景复原型情境,思辨性争议情境。

(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6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包含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城北有水利系统,城中有大型广场和高级建筑,墓葬中有祭祀的玉琮、玉璧和象征权力的玉钺。这说明当时(?)

A.出现早期文明特征 B.贫富分化非常严重

C.城市规划十分完美 D.玉器工艺世界领先

2.《汉书》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唐朝时期,一些胡人贵族曾掌握着唐朝的大权,对唐朝的政治和军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胡人在唐朝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使用汉字的文献,如女真族的《女真文字》和突厥人的《突厥文字》等。唐朝的文学艺术中也有很多反映胡人生活和文化的作品。这些现象(?)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反映了少数民族逐渐开始建立政权

C.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统一 D.体现了民族交往与交融

4.宋朝民间“耕读传家”的风气浓厚,农村人在冬闲时,送孩子入学,下面《村童闹学图》描绘的就是“冬学书”的场景。在宋代,这样的场景是一个热门绘画题材。这主要是由于(?)

A.重文轻武政策推动 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D.民族之间关系融洽

5.下表是我国古代部分朝代采取的政治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

朝代

秦朝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郡县制

颁布“推恩令”

设置通判

设三司

恢复设置行省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加强监察制度

C.加强皇帝对中央机构的管理 D.推进民族交融

6.《义和团和中国之关系》一文中认为,义和团虽是“无学之徒”,但却“视死如归,摇动世界”,“动天下之兵,寒列强之胆”,为中国“种无数强根”“播无数国民独立之种子”。据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促使一大批的学生留学日本

C.振奋了中国人民反帝精神 D.导致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7.同盟会建立后,其机关报《民报》与梁启超《新民丛报》展开论战,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廷,反对君主立宪。1906年《民报》销量达1.7万份,远超保皇派刊物。这种现象说明(?)

A.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B.君主立宪开始被认可

C.革命与改革殊途同归 D.革命成为时代主流

8.《新青年》在1915—1926年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频度逐年增多,1915—1918年占50.78%,1919—1922年占2.45%,1923—1926年“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最高为25.14%,其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影响 B.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C.国共合作的推动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9.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

A.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D.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10.《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创作的一首词。词中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句,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和博大胸怀。其中“换了人间”指的是在这一年中,我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我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最终胜利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始实施

11.下图是1979-1985年我国74城镇迁往城市的人口数量统计图,出现图中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1979-1985年我国74城镇迁往城市的人口数量统计图

A.完成“一五计划” B.实行改革开放

C.建立经济特区 D.中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初高中学科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中高中学科教育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5月0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