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美学概论
AestheticPrinciples;01;第七章
作为意义生成事件的艺术活动;艺术的本性:
存在性境域向形式的凝聚;艺术的定义问题,在20世纪变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这要从20世纪初未来派艺术家杜尚的一次绝妙的挑战说起。1917年杜尚到商店买了一个男用小便池,在上面签上“泉”和自己的名字,将它送去参加一个艺术展览。他的这个“艺术品”当然被拒绝了,但它也从此进入了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思考史,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现代主义里面不断出现挑战传统艺术概念和范围的行为,出现了“反艺术”的艺术。从此,任何给艺术下基本定义的理论努力都变得摇晃起来。
针对这一尴尬局面,后来有人就干脆说:“艺术就是艺术家做的事情。”这不仅使艺术家的权力过大,而且还得对艺术家做出补充定义,这个定义才能使用。可是又如何定义艺术家呢?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艺术理论家阿瑟?丹图提出了“艺术界”理论,即认为艺术是由艺术圈里面的人根据某种理论——包括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等——氛围来界定的。后来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也提出了进行艺术生产的“艺术场”概念,认为艺术并没有什么确定的本质,而是依靠这种“场域”的生产机制不断生产出来的。
当然,这个争论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不过,这里面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既然那么多人认为艺术不可定义,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努力给一个哪怕是开放的定义呢?看来,定义是一种认识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
本章的立场,是把艺术看作由艺术家、读者和艺术品构成一个活动场域,这即是说,艺术就是艺术活动。但这个场域是围绕着什么来形成的呢?因为没有这个围绕的东西,任何场域都是不可能形成的。我们认为,把艺术家、批评家、艺术理论家、读者聚集在一起的核心,就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向形式的凝聚。这是一个既开放又有某种聚合力的理解。
现在,我们从审美活动的符号形式领域,进入审美活动展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艺术活动领域。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展开的领域,甚至可以说,审美活动展开的最主要也是最经典的领域就是艺术活动。
因此,这也正是有些美学家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的缘故。
;一、追问“艺术”;人有模仿的天性,比如儿童对大人的模仿,就是这种天性的体现;同时,模仿会给人带来快感。这就是艺术给我们带来快感的原因之一。这种观点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开始,一直流行到18世纪。在这期间,“模仿说”一直是西方对艺术的占主导地位的看法。
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它把艺术与生活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缺陷是它忽视了艺术毕竟不同于现实生活,忽视了艺术的表现性和对生活的符号化聚集。
同时,模仿的观念不认为人具有创造性,因为造化或神是唯一具有创造力的,人只有模仿造化,而不能自主创造。
“模仿说”的第三个缺陷,就是它无法从“模仿”的机制内部获得一种资源,将艺术与现实生活有效区别开来。;“再现说”主要流行于19世纪产生的现实主义艺术运动之中,它与19世纪发展起来的实证主义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它与“模仿说”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应该去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以便揭示现实的真实。这种观点把现实看作艺术唯一反映的对象,把艺术的客观真实性置于最高位置。20世纪中国的艺术观曾经受这一思想的影响,长期坚持“再现说”。
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它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的根源,强调了艺术对现实生活应该承担的使命。但缺陷在于,它一直无法解决艺术如果只是再现现实生活,它又何以能够高于生活,又如何使艺术的创造性和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成为可能。比如,人类生活有许多黑暗的、腐朽的时期,人类生活中也有众多黑暗的、邪恶的生活方面,如果艺术只是再现生活,它就不可能提供一种与现实的丑恶逻辑相反的超越逻辑,那么,只是再现这些黑暗、腐朽、邪恶的生活而不能超越它们或批判它们,艺术简直就是没有必要的了。这也就是说,“再现”本身无法提供一种自身内在的机制,使得艺术超越现实成为可能。;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艺术家的感受、思想和感情的共同体现。因此,艺术在主题上和本源上都是艺术家的心灵或心理的活动的表现,如果将外部现实或自然作为自己的主题或题旨,那也得经由艺术家的心灵而变成内心的经验,才能成为艺术。
“表现说”是在18-19世纪的西方取代“模仿说”而流行起来的。到了20世纪,意大利21的克罗齐、英国的科林伍德和“精神分析美学”的观点,都属于“表现说”。
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认为,艺术是人的无意识世界躲过理性的检查,偷偷实现自己的快乐原则的表现。这种观点严格说来,也是属于“表现说”的。
中国古代的艺术思想,基本上也可以说是持“表现说”的。中国诗学的开山思想就是“诗言志”;先秦的音乐理论也认为“凡音之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飞利浦HTS5540 93家庭影院说明书.pdf
- 面馆促销聚人气方案.docx VIP
- 《中国文化概况》带翻译版.pdf VIP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课件).pptx VIP
- 旧版现代西班牙语第1册 课文+答案.pdf VIP
- 2023年贵州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docx VIP
- 变电站运行中倒闸防误操作及对策.doc VIP
- 汽车车身制造技术 项目三 车身焊装工艺.ppt VIP
- Chapter 4 Lending a hand (课件)-2024-2025学年新思维小学英语5A.pptx VIP
- 2025-2030中国会展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