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docVIP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卷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70分

姓名: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

选择题

填空题

解答题

判断题

计算题

附加题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xx分钟收取答题卡

阅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所作的《帝范》作为帝王家训的代表,第一次把我国传统家训中的帝训思想系统化、理论化。

A.孝文帝B.唐太宗C.明太祖D.清圣祖

2、下面对《登高》一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周恩来总理诗云:“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确如此,没有面墙而立的执著与坚定,没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和魄力,就很难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B.鲁迅深刻犀利,老舍幽默风趣,这是老一代作家的风格,而新生代作家中,韩寒率真坦荡,笛安清新柔媚,前者与后者可谓春兰秋菊,各擅胜场。

C.他大学毕业后本想到一线城市开创事业,但又考虑到父母双亲春秋已高,不忍再次别离,便在桃溪筑“善养堂”以侍养,晨夕供奉,菽水承欢。

D.满屏竟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正因为有丰富的古典文化积淀,16岁的才女武亦姝才能在中华诗词大赛中过关斩将,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夺冠。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两会”代表们提出并收集的许多民生热点问题,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B.杨振宁先生成为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是因其爱国情怀和卓越贡献的结果。

C.“文物音乐会”创意视频得到网友们好评,一致认为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

D.为激发市民的参与热情,近期成都市隆重开展了大运会推广大使的评选活动。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B.列坐其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D.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古代先民从事农业耕作开始,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便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尽管这类危机是人类一手造成的,而且显然是在人类所能解决的范围之内,但是公众、媒体和政治家们却似乎并未像对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或其他社会问题那样严肃地对待土壤危机。然而,我们对土地和土壤资源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一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指出,人类活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迁移土壤和岩石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完全出人意料,因为地质学家将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而非人类——视为改变地貌的动力。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以数百万年为计的“深度时间”范畴,以及地球自身生成及演化历史的讨论中:在漫长的地质时间轴上,人类只能被视为刚刚出现。事实证明,人类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世界地貌,在极短的时间内已造成可与地质作用相比拟的影响。

透过地质学的视角来审视农业发展史,便看到一幅人类自食其果的图景:我们对待土地的态度,决定了土地对待我们的方式及其时间纬度。还可以看到避免悲剧再度发生的可能性:只要人类不再愚昧地重复无限损耗土壤资源的行为,便可以避免古代文明灭亡的命运。但遗憾的是,当今人类的行为,正是在全球范围内毫无节制地消耗土壤。

在过去的150年中,每几十年就有智者敲响土壤退化的警钟。但是,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太过短暂。那些尽力扭转土壤退化局面的努力,都被所谓更重要的事情取代。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南部大平原垦荒种粮,出口欧洲以满足其粮食需求;再比如今天,我们培育作为生物燃料原料的作物,以实现作物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考古学家记录了全球范围内土壤流失与古代社会的衰退或灭绝之间的关系。在环境史学资料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森林砍伐造成土壤侵蚀,并最终导致文明毁灭”的论点。不过,根据早期对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的地质学探寻,特别是对陡峭林地的土壤侵蚀的研究来看,如此广泛而严重的土壤流失,不可能仅由林木砍伐造成。事实上,只有想方设法地杜绝植被复生,才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人们不禁开始怀疑,农业活动或许是造成这一切的真正罪魁祸首。我们面对的谜题是:是否农业活动在造就了文明的兴起、发展和蔓延的同时,也通过更长期的土壤退化及流失过程,播下了引发社会衰落的种子。

如何重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海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襄都区知海钢琴谱翻译服务部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130502MABQPRQ22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