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代财政体系重构.docxVIP

安史之乱后唐代财政体系重构.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史之乱后唐代财政体系重构

一、安史之乱对唐代财政体系的冲击

(一)原有租庸调制的崩溃

安史之乱(755-763年)导致全国半数以上州县陷入战乱,户籍制度严重损毁。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天宝十四载(755年)全国户籍人口约5292万,至广德二年(764年)仅存1690万,逃亡与隐匿人口占比高达68%。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因土地兼并失控而名存实亡,政府税收锐减。杜佑《通典·食货典》指出,乱前中央年收入约3400万贯,乱后降至不足800万贯,财政赤字迫使唐代统治者必须进行系统性改革。

(二)地方割据对中央财政的威胁

藩镇割据造成“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的局面(《新唐书·食货志》)。河北三镇、淄青节度使等割据势力截留赋税,自设税目。据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统计,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中央直接控制的纳税户仅占全国总户数的37%,财政控制力的削弱直接威胁政权稳定。

(三)战争引发的货币与市场紊乱

战乱导致实物经济回潮,钱帛兼行制度失衡。第五琦推行乾元重宝(758年)引发的通货膨胀持续十余年,《唐会要·泉货》记载,乾元二年(759年)一匹绢价格从乱前的3200文暴涨至10000文,物价指数上升213%,严重破坏市场秩序。

二、两税法改革与税制重构

(一)量出制入原则的确立

建中元年(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确立“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的量出制入原则(《唐会要·租税》)。将原有租庸调、地税、户税等整合为夏秋两征,按资产定户等征税。据《册府元龟》记载,改革后首年财政收入恢复至3000万贯,较乱后初期增长275%。

(二)资产计税方式的革新

两税法以“田亩之转易”与“丁口之贫富”为计税依据,将征税对象从人丁转向资产。敦煌出土文书S.514号显示,沙州地区实行九等户制,上上户纳税12石,下下户仅1石,体现累进税特征。这种改革使政府能够更准确掌握社会财富分布。

(三)货币化征收的深化

规定“定税计钱,折钱纳物”,推动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化。白居易《赠友》诗云:“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反映货币税收对民间经济的影响。但据陈寅恪考证,实际执行中仍有30%-40%的实物折纳,体现转型期的过渡特征。

三、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塑

(一)度支司与盐铁使的职能强化

设立度支、盐铁、户部三司,其中盐铁使专掌专卖事务。刘晏改革盐政后,盐利从至德年间的40万贯增至大历末年的600万贯(《资治通鉴·唐纪》),占中央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三司分权体制成为宋代三司使制度的雏形。

(二)巡院系统的监察网络建设

在全国要冲设立13处巡院,形成垂直监控体系。这些机构不仅监督税收,还承担物价调控职能。如扬州巡院通过“常平盐”制度,在盐价过高时抛售储备盐,维持市场稳定(《新唐书·刘晏传》)。

(三)削藩政策下的财政集权

德宗推行“两税三分制”,规定地方留用额不得超过所收两税的三分之一。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揭示,贞元年间(785-805年)中央实际控制的税户比例回升至61%,较建中年间提升24个百分点。

四、专卖制度与商业税体系拓展

(一)盐铁专卖的精细化运营

刘晏创立“就场专卖制”,将官府垄断生产改为控制批发环节,商人纳钱换盐引后可自由运销。此法使盐利收入从广德二年(764年)的40万贯增至大历十四年(779年)的600万贯,效率提升15倍(《唐会要·盐铁》)。

(二)茶酒新税的开征

贞元九年(793年)开征茶税,“十税其一”,当年即获40万贯(《文献通考·征榷考》)。长庆元年(821年)对酒曲实行专卖,仅京师地区年收入即达156万贯(《册府元龟·邦计部》)。

(三)市场交易税的规范化

建中三年(782年)推行“除陌法”,规定每贯交易抽税50文。尽管引发商人抵制,但至元和年间(806-820年)年收入仍达280万贯(《旧唐书·食货志》),占商业税总额的42%。

五、财政管理体系的技术革新

(一)会计制度的完善

赵赞于贞元八年(792年)创立“四柱结算法”,形成“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核算体系。敦煌文书P.2507号《唐天宝年间会计牒》显示,这种核算方法使财务透明度提升,为宋代《会计录》编纂奠定基础。

(二)货币政策的调整

针对钱荒问题,政府加大铜钱铸造。据《新唐书·食货志》,元和年间(806-820年)年铸钱13.5万贯,较天宝时期增长80%。同时推行“短陌”制度,官方规定770文为一贯,缓解流通领域钱币不足。

(三)漕运系统的效率提升

刘晏改革漕运,将直运改为分段转运,漕船损耗率从20%降至0.3%(《通典·食货典》)。扬州、汴州等枢纽设立转般仓,形成“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的专业化运输体系,年运量恢复至乱前的110万石水平。

结语

安史之乱后的财政重构,通过两税法改革、专卖制度创新、中央集权强化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