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四大名校名师团队2025届猜题卷(A)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VIP

湖南省四大名校名师团队2025届猜题卷(A)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南省四大名校名师团队2025年猜题卷(A)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悲伤是对失去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反应,它并非由个人所选择。悲伤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类经历的一部分。当我们失去挚爱、结束一段关系或经历创伤时,悲伤就会油然而生。

我们悲伤是因为我们爱过。悲伤与我们的爱的能力紧密相连。我们总是对所爱之失感到悲伤,因此,悲伤在很多地方都是爱本身的反面。当所爱的人身处不治之症,我们知道他/她并不快乐,甚至可能丧失了生活的意义,但我们仍然希望他们多活一段时间。这不无自私,但人类在这点上就是自私的——我们很难放弃我们所爱的人。

一旦亲人的身体被火化或骨灰被安葬,岁月的荒原就会出现,留下的人意识到,这种悲伤与其他悲伤不同,几乎没有任何补救办法(宇宙法则规定,死者不会归来)。悲伤就像一只不请自来的“野生动物”,带着自己的节奏和情绪,闯入我们的家园。它会敲响你的门,撞击你的墙,直到你承认它并感受到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头动物也千变万化,会伪装成痛苦、愤怒、狂暴、麻木、遗憾、悔恨、内疚和否认。

对这样一头凶猛的动物,你怎能完全控制它?你能节得了哀吗?美国精神科医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1969年提出著名但经常遭批评的“悲伤阶段论”,概述了“处理”悲伤的简单顺序:从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到接受。姑且不论悲伤的发展很难是线性的——比如,我们很可能觉得自己接受了,但转而又恢复愤怒或沮丧的感觉;更关键的是,这个“阶段论”会让人们误以为,悲伤过程有开始,也有结束——一段时间后,你终会变成一个“还好”的自己。

我不相信这是事实。事实是,我们的一生都会因之有所不同。我们对幸福的看法、设定的期望、感受到的麻烦和担忧都将发生改变,或已经开始改变。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也会相应改变。我们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努力地应对死亡。

悲伤会长久存在,就算我们不承认这种感觉,也不意味着它不存在,且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与节哀相比,更好的态度是直面悲伤,因为悲伤不是一个待“节制”的问题,而是本身就可以成为力量的源泉。

常见的说法认为,陷入悲伤会让人永远被压倒和迷失。现实反而是,逃避悲伤只会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破坏性地累积。悲伤确实不是一条直线,但它能让我们将损失予以消化,并获得复原力。无法悲伤是一种脆弱性,实际上会让人更难承受生活的风浪。

约翰·格林在他的小说《星运里的错》中写道,悲伤并不会真正改变我们。相反,它具有非凡的能力,能够揭示我们本来是谁,一直是谁,以及在这一切之下,有潜力成为谁。我相信格林是对的。与其说悲伤改变我,不如说它让我重新找回自我,那个因忙忙碌碌而无暇顾及的自我。悲伤,还可以将我们与自己迷失和遗忘的部分联系起来。

正因如此,我们不仅毋需节哀,更毋需顺变。关于悲伤的最顽固的观点之一是,一个人应该“放手”,以便“继续前进”。在当今文化中,持续时间超过几周的悲伤,在周围的人看来可能是一种自我放纵。这是看低了悲伤的作用,或者把悲伤简单地等同于自怜和崩溃。悲伤最深邃的影响,是它如何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因为它浮现出我们的死亡悖论,以及对自身无常的恍然大悟。

这不是关于“走出来”或“治愈”的问题。不,这关乎依靠悲伤唤醒自己,感受到做人的充实,最终让自身重归完整。因为失去是一种转变,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无法纳入常规的人生叙事线。在此刻,我们不是破茧而出,而是像一棵树绕过阻碍来生长。

(胡泳《不节哀,不顺便》,有删改)

材料二:

有很多研究都发现,发泄悲伤并不会治愈悲伤,正如发泄愤怒不会让人变得平静一样,而相反,这样做大概率会让你变得更加容易悲伤、更易怒,也会让你变得更加脆弱。

因为,在发泄情绪的所谓疗愈中,你不断在自我暗示,自己是无能的,悲伤是有害的,你是需要被“治疗”的。或许有的人确实从治疗的干预中获益了,但是被治疗的人大概率并不会因此而好转。

其实,我们自身远比想象中强大,面对巨大的打击甚至灾难,大多数人并不太需要过度自我反省和自我揭示,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建议。最合理的方式或许是默默地“咬紧牙关”,“自愈”之后的自己远远比“治愈”之后的自己强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遭遇了困境,战争爆发的时候,心理学家们担心精神病院会人满为患,被那些无法应对恐惧的市民挤爆。在当时缺失专业悲伤咨询师的情况下,英国人只能选择自我疗愈,但是事实证明,战后英国人情绪并没有什么问题,精神病的发病率也没什么变化。

如果悲伤疗愈只是不起作用可能还好,更糟糕的情况是,这种咨询可能会加剧或者延长人们的悲伤情感,甚至强化自己的无能和软弱。精神病专家萨利·萨特尔和哲学家索莫斯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沉默与抑制感情远远不会危害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反而可以是有利于健康和提升我们的适应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