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常见的艺术手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艺术手法

1.用典: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形式。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除了回顾作者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事。

2.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

3.想象: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想象是经验向未知出发,是经验重新组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的诗雄奇壮丽,奔放飘逸,往往是充满丰富的想象。运用想象时,常常把瑰丽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精妙的比喻结合起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何等雄奇壮美的景象。

4.联想: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了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5.以乐写哀:乐者,快乐之景也;哀者,悲伤之情也。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写闺怨,却先从“不知愁”写起,春日高高兴兴登楼观景,不料见到阡陌之上的依依杨柳,不由勾起了当初与夫君的惜别之情,见他人对对双双,赏玩春景,于是兴尽悲来,悔恨叫丈夫万里觅封侯了。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反差,使兴与悲突然逆转,更强烈地表现出闺怨主题。

6.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间接表现所要表达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情态和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对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进行再创造。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写秦罗敷的美丽时,写完她的发型服饰后没有再去直接描写罗敷的身材和五官,而是用旁观者见了罗敷之后的一个个“呆”相,从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以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旁观者的赞叹反衬出罗敷的惊人之美。

7.直抒胸臆: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强烈的愤激之语,宛如洪钟巨响,突现了诗人刚直、倔强、无丝毫奴颜媚骨的品格。

8.借景抒情:借助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志。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明媚的阳光,和暖的春风,芬芳的花草,筑巢的燕子,贪睡的鸳鸯。反映了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情。

9.借古讽今:借用历史材料与事实,影射现实,以阐明一种主张或一个观点。中唐诗人戎昱《和蕃》诗:“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诗,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逸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10.对面落笔: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柳永《八声甘州》中下片写道:“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盼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子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乘着帆船归来了,然而船到近前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此时妻子的心情一定会产生埋怨情绪,怨丈夫长久滞留在外不想家。至此,诗人由联想又回到现实,道出自己也如此的愁苦。本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

11.白描:用简洁的语言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全由名词铺排而成,十八个字就是九个名词,罗列了九种景物,集中展示了“秋”的特色,描绘出一幅简洁明快的秋景图。

12.动静结合: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

文档评论(0)

外卖人-小何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