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目
录;第一节概述;自主神经定义
自主神经系统即植物神经系统,主要支配心肌、平滑肌、内脏活动及腺体分泌,属于不随意运动,不受意志所控制,所以称为自主神经。
自主神经的组成
自主神经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大系统组成,两者在大脑皮质及下丘脑的支配和调节下,相互协调、相互拮抗,共同调节正常生理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第二节雷诺病;雷诺病定义
雷诺病(Raynauddisease,RD)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病,是阵发性肢端小动脉痉挛而引起的局部缺血现象,多见于青年女性,寒冷或情绪激动可诱发。表现为四肢末端(手指为主)对称性皮肤苍白、发绀、继之皮肤发红,伴感觉异常(指或趾疼痛)。;【病因及发病机制】
交感神经紊乱。
血管敏感性因素。
血管壁结构因素。
遗传因素。;【病理改变】
早期或病情轻者,指/趾动脉壁可无病理改变。
后期或病情严重者可发现小动脉内膜增生、肌层纤维化、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寒冷及情绪改变可诱发,双侧受累,以手指多见,界限分明的苍白、青紫及潮红等变化;典型发病年龄、性别。病史2年以上。
无其他引起血管痉挛发作疾病的证据。
;特点;雷诺现象(Reynaudphenomenon,RP):是指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肢端动脉痉挛现象,常见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自体免疫性疾患(硬皮病、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结节性动脉炎)等,亦可见于脊髓空洞症、前斜角肌综合征和铅、砷中毒性周围神经炎患者。;【治疗】
1.预防发作
①注意保暖,不限于手足,注意全身保暖;②避免指/趾损伤及引起溃疡;③吸烟者应绝对戒烟;④有条件时可作理疗,冷、热交替治疗。
2.药物治疗
经一般治疗无效,血管痉挛发作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或工作,以及出现了指/趾营养性病变时应考虑药物治疗。;(1)钙通道拮抗剂。
(2)血管扩张剂。
(3)前列腺素。
(4)其他药物治疗。
(5)中医药治疗:以活血助阳为主,可用温经回阳通瘀汤等。
(6)针灸治疗。
;第三节红斑肢痛症;红斑肢痛症定义
红斑性肢痛症(erythromelalgia)是一种以肢端皮肤阵发性皮温升高、潮红、肿胀,并产生剧烈的灼热样疼痛的阵发性血管扩张性疾病,以足趾、足底为著,环境温度升高可诱发或加剧,温度降低可使疼痛缓解。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目前研究表明,由于微循环调节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持续收缩,动静脉短路,局部血液灌注量增加,营养通路血管内灌注量不足,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出现患处组织高灌注和缺血缺氧并存的现象,引起皮肤红肿、温度升高和剧痛,组织代谢产物使血管扩张,灌注增加,进一步加重症状。;【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成年期发病,出现肢端对称以足为主的阵发性红、肿、热、痛。
无局部感染及炎症。
受热、站立和运动后疼痛加剧,冷敷、休息后疼痛减轻。
原发性及遗传性需排除可引起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的原发病。;2.鉴别诊断
雷诺病:多见于青年女性,是由肢端局部缺血所致,寒冷是主要诱因。临床表现主要为苍白、发绀、潮红及局部温度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见于中青年男性,20~40岁之间发病,多在寒冷季节发病,主要表现为动脉缺血症状。可分为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及坏疽期。出现间歇性跛行、皮肤苍白、发绀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部干性坏疽、溃疡等表现,疼痛较剧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起病缓慢,可累及任何周围神经,一般下肢重于上肢,以疼痛感觉障碍为主,夜间明显。
小腿红斑病:寒冷为发病诱因,红斑以小腿为主,无明显疼痛。;【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冷敷可暂时缓解。疼痛。急性期后,应避免过热和任何刺激引起的局部血管扩张。
2.药物治疗
3.中医治疗
4.物理疗法
5.封闭疗法
6.外科治疗;第四节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定义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又称Shy-Drager综合征,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在直立位置时血压降低而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眩晕、晕厥、视力模糊、全身无力等症状,病变后期常发展为多系统萎缩。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为一种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导致中枢或周围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另外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体内传导功能缺陷。
2.儿茶酚胺的代谢障碍。
3.下肢及内脏血管壁内的压力感受器反应失常。
;【诊断要点】
追问病史中可能有夜晚或白天于起床或久站后出现晕厥史,侧卧位及直立位的血压变动,1次/min,连续测定5~10min,如直立时收缩压下降达6.7kPa左右并出现临床症状者,在没有任何足以引起血压降低的原因时,可以作为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成人鼻肠管的留置与维护(2021团体标准解读)全文.pptx
- 【国家标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2019年版) 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pdf VIP
-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护理ppt.pptx
- Pilon骨折精品课件.ppt VIP
- 中纺机集团对下属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介绍.docx VIP
- 中国银行新疆区分行招聘笔试试题2024 .pdf VIP
- 2025中国银行新疆区分行社会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4电能计量装置典型设计低压用电客户.docx VIP
- 粗轧机AWC液压控制系统故障原因分析和改进.pdf VIP
- 2025年中国银行社会招聘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