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县名:从自然地标到文化标识的演变》.pdfVIP

《文安县名:从自然地标到文化标识的演变》.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安县名:从自然地标到文化标识的

演变》

*文安县地名考

文安县名之由来,堪称华北地名文化中的独特标本。其得名既非单纯因山水形胜,亦非简单寄

托吉祥寓意,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政治理想与自然抗争,呈现出多层文化意象的

叠加。

一、潭名溯源:从自然地标到人文符号

文安之名,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文安潭。据《郡县释名》记载:文安,潭名。潭在县“”“

北一十五里。”此潭位于今急流口村附近,为古漳河决口冲刷而成的深水潭。战国乱世中,此

地水患频发,百姓深受其苦。燕昭王为彰显偃武修文之志,将潭名定为文安,与东北方“”“”

向的武平亭(今胜芳镇)形成对称,暗含以文治平息战乱、以礼教安定民生的政治理想。这“”

种将自然地理实体与人文精神结合的命名方式,在战国地名中极为罕见。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县时,正式以潭名为县名,治所设于大柳河东侧。此时的文“

安”已超越单纯地理标识,成为承载儒家治国理念的符号。《尚书・尧典》有“钦明文思安安”

之语,孔颖达疏解为“经天纬地谓之文,宽容覆载谓之安”,正与文安潭“弭流安节,变水害为

水利”的治理目标相契合。这种“以文治国”的理念,在汉初“黄老之术”盛行的背景下显得尤

为独特。

二、水患记忆:地名中的生存智慧

文安地处九河下梢,历史上素有“收了文安洼,粮食饱天下”“涝了文安洼,十年不回家”的谚语

(河北新闻网手机版)。特殊的地理环境塑造了文安人独特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也渗透到地

名文化中。

唐代以前,文安县城所在地曾名为“太阳”,暗含对摆脱水患、重见天日的渴望(河北新闻网手

627“

机版)。贞观元年(年),丰利县并入文安县,县城迁至三河合流处的丰利城,形成形

如釜底”的独特城址格局。这种选址并非偶然,而是古人利用洼淀滞洪、发展渔稻的生存策略

的体现。清代陈仪在《文安河堤事宜》中提出的“扩大狭隘之处,分减盈溢之水”治水理念,

正是对这一智慧的系统化总结(河北新闻网手机版)。

文安洼的“塘泺”防御体系更是将水患转化为军事屏障的经典案例。北宋时期,为抵御辽骑南

侵,文安洼与白洋淀等洼淀相连,形成深不可涉,浅不可舟的水长城,既缓解了水患,“”“”

1

又巩固了边防(河北新闻网手机版)。这种“以水为城”的智慧,在冷兵器时代的华北平原具

有特殊意义。

三、文化层累:从传说到学术的多重建构

文安县名的文化内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层累。明代郭子章在《郡县释名》中首次提出“文安潭”

说,将地名与自然地理直接关联;清代《日下旧闻考》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观点,形成学术共

识。而民间传说则赋予地名更多浪漫色彩:燕昭王命名文安潭以纪念乐毅破齐、苏洵治水留下

“苏家桥”遗迹、乾隆巡视留下“望洼楼”佳话等,这些传说虽未见于正史,却生动展现了文安

人对“文治武功”理想的不懈追求。

20世纪80年代,“崇尚文礼,治国安邦”的寓意说被写入《文安县志》,成为官方认定的解

释。这种从自然地标到人文精神的诠释转向,反映了当代对地名文化的重新建构。值得注意的

是,《辞海》(1999年版)另辟蹊径,提出“以文安洼得名”的观点,强调地理环境对地名的

决定性作用。三种解释并存的现象,恰是文安地名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四、空间叙事:地名背后的权力博弈

文安县名的演变轨迹,亦折射出中央与地方、不同政权之间的权力博弈。北宋时期,文安地处

宋辽边境,地名成为政治立场的标识。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宋廷在文安设置破虏军、平

戎军等军事机构,将地名军事化;而辽代则称文安为“益津郡属县”,凸显其统治权威。这种地

名的“双重命名”现象,在宋辽边界地区具有典型性。

——

明清时期,文安隶属关系频繁变动(顺天府南路厅直隶省),每次调整都伴随着中央

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乾隆皇帝四次巡视文安,留下“望洼楼”等遗迹,既是对水患治理的重

视,也是皇权对地方的象征性宣示(河北新闻网手机版)。地名在此成为权力渗透的工具,承

载着中央与地方互动的复杂历史。

五、当代诠释:地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在当代,文安县名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016年建成的董海川金

文档评论(0)

文化快递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我是一个认真对待每一个键盘的键盘侠。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