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碳负极材料核心生产工艺及主要生产厂家解析.docx

硅碳负极材料核心生产工艺及主要生产厂家解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硅碳负极材料核心生产工艺及主要生产厂家解析

一、真空水相法(水系分散-真空烧结工艺)

技术核心与流程

在极性水相体系中分散纳米硅粉(5-100nm)与碳前驱体(如酚醛树脂、葡萄糖),经真空干燥(100℃,10kPa)和惰性气氛烧结(600-1000℃),形成核壳型或镶嵌型Si@C复合结构。关键在于利用水相极性基团(如PVP分散剂)抑制硅颗粒团聚,真空环境避免硅氧化生成绝缘层SiO?。

技术优势与局限

优势:环境友好(无有机溶剂)、成本可控(碳源来源广泛)、适合规模化预分散,硅含量适配范围10%-30%。

局限:烧结过程需严格控制升温速率(建议≤5℃/min),避免碳层开裂;真空干燥效率影响硅表面氧化程度。

应用场景

中低端数码电池(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动力型电池初步应用,典型产品为硅纳米颗粒与无定形碳复合负极(如SiNPs@无定形碳)。

主要生产厂家

贝特瑞:采用改良真空水相法制备硅碳负极,搭配流化床二次包覆,硅含量达20%-30%,应用于高端3C电池。

杉杉股份:通过水相共混-低温烧结工艺,实现硅碳负极的低成本量产,供应国产动力锂电池厂商。

二、多孔碳复合工艺(硅嵌入三维多孔碳结构)

技术原理与制备方法

通过模板法(硬模板如SiO?微球、软模板如嵌段共聚物)或活化法(KOH化学活化、CO?物理活化)构建孔径2-500nm的多孔碳基体(比表面积1000m2/g),硅颗粒(纳米级或微米级)填充于碳孔道内,利用孔结构缓冲硅体积膨胀(300%)。

关键技术指标

孔径需匹配硅颗粒尺寸(通常硅颗粒≤100nm,孔径≥200nm),孔容积1.5cm3/g以容纳硅膨胀;

碳基体导电网络密度影响电子传输速率(要求电导率100S/cm)。

优势与挑战

优势:高硅含量适配(30%-60%)、体积缓冲能力强(循环1000次容量保持率80%),适合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

挑战:模板法需氢氟酸(HF)去除硬模板,环保成本高;活化法产生大量碱性废水,需配套污水处理。

主要生产厂家

宁德时代:开发石墨烯气凝胶基多孔碳复合硅负极(硅含量40%),应用于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255Wh/kg。

松下:采用软模板法制备介孔碳@硅复合负极,搭配CVD表面改性,用于特斯拉4680电池,循环寿命提升30%。

天目先导:专注多孔碳基硅碳负极,开发木质素基活性炭载体,实现低成本规模化生产。

三、化学气相沉积法(CVD表面包覆技术)

工艺核心与流程

在高温气态环境(600-900℃,Ar/H?保护)中,碳源气体(CH?、C?H?)热解生成无定形碳或类石墨碳,在硅颗粒表面沉积5-50nm均匀碳层,形成Si@C核壳结构或蛋黄-壳结构(Si@中空碳)。可通过引入N/P掺杂提升碳层导电性。

技术优势

精准包覆:碳层厚度可控(误差5%),界面结合力强(Si-C化学键键能300kJ/mol);

性能提升:首效从70%提升至85%以上,循环1000次容量保持率85%(优于未包覆硅负极)。

局限性

设备投资大(单台管式炉产能50kg/h),碳源利用率低(约30%),生产成本高(200元/kg)。

主要生产厂家

国轩高科:采用催化CVD技术(Fe基催化剂),在硅氧(SiOx)颗粒表面沉积氮掺杂碳层,首效提升至88%,应用于高端动力电芯。

苏州硅碳新材料:专注CVD法硅碳负极表面改性,开发多层碳包覆技术(无定形碳+石墨化碳),适配高电压电池体系。

四、流化床包覆工艺(流态化表面处理技术)

技术原理与工业化应用

利用流化床反应器(容积1-10m3)使硅碳颗粒在气流(0.5-2m/s)中呈流态化运动,通过液相喷雾(沥青/树脂溶液)或气相沉积引入包覆剂,在颗粒表面形成均匀碳层(厚度10-100nm)。典型工艺周期3-6小时,单炉产量可达吨级。

核心设备与工艺参数

反应器:卧式/立式流化床,内壁需做耐磨处理(硅颗粒硬度HV1000-1500);

关键控制:气速匹配颗粒粒径(微米级硅颗粒推荐0.8-1.5m/s),喷雾压力0.3-0.8MPa确保雾化均匀。

优势与产业化价值

规模化首选:适合万吨级量产,生产成本较CVD法降低50%以上;

多功能改性:可同步包覆导电剂(碳纳米管、石墨烯),提升复合材料导电性(电导率提升20%-30%)。

主要生产厂家

贝特瑞:拥有全球最大流化床包覆产线(单厂产能5万吨/年),供应松下、三星SDI等国际客户,硅氧负极(SiOx@C)市占率超40%。

杉杉股份:开发低温流化床包覆工艺(碳化温度400-600℃),保留硅表面活性位点,提升锂离子扩散速率。

五、工艺对比与产业格局

工艺类型

硅含

文档评论(0)

T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