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海关税收与对外贸易依存度.docxVIP

晚清海关税收与对外贸易依存度.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清海关税收与对外贸易依存度

一、晚清海关税收的制度变革与数据特征

(一)海关主权的丧失与税务司制度的建立

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传统海关管理制度逐渐瓦解。1854年上海海关率先引入外籍税务监督,至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总税务司,标志着近代海关税务司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以“国际共管”为特征,海关人事、财务均由外籍官员主导。据统计,至1911年,海关系统外籍职员占比达67%,核心职位均由英、法、美等国人员把持(陈诗启,1993)。

(二)关税收入的量化增长与结构变化

在税务司制度下,海关税收呈现显著增长。1861年全国关税收入为496万两白银,至1894年甲午战争前增至2,292万两,年均增长率达6.4%。税收结构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进口税占比持续扩大,从1861年的38%上升至1894年的61%;二是子口税制度导致内地税权流失,仅1875年通过子口税减免的税收就达320万两(戴一峰,2005)。

(三)关税抵押与财政主权的侵蚀

海关税收成为列强控制中国财政的工具。1895年《马关条约》后,关税收入被指定为战争赔款抵押品。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关税、盐税作为赔款担保,海关年收入的42%被直接划入汇丰银行账户。至1910年,海关税收的68%用于偿还外债和赔款,中央政府可支配比例不足20%(滨下武志,1989)。

二、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时空演变

(一)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激增态势

根据海关统计,1864-1894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9,480万海关两增至2.89亿海关两,年均增幅达5.8%。其中丝茶出口占比从1867年的92%降至1894年的56%,而大豆、桐油等新兴商品出口显著增长。进口商品中,鸦片占比从1867年的46%降至1894年的21%,但棉纺织品进口额同期增长5.3倍(严中平,1955)。

(二)区域贸易格局的失衡发展

对外贸易高度集中在条约口岸城市。1890年上海、广州、汉口三大口岸占全国贸易总额的78%,其中上海独占55%。长江流域成为主要贸易通道,1871-1890年间长江各口岸贸易额增长4.2倍,而北方港口增速仅为1.8倍。这种失衡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江南地区手工业衰退速度比内地快30%(樊卫国,2012)。

(三)外贸依存度的结构性特征

据刘逖(2010)估算,1870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约为7.2%,至1911年上升至10.5%。但这一数据存在显著结构性差异:沿海通商口岸的依存度普遍超过25%,而内地省份不足3%。丝绸产区的依存度最高,如湖州府1878年出口值占当地GDP的41%,形成典型的“外向型手工业经济带”。

三、海关税收与外贸发展的互动机制

(一)关税政策对贸易结构的塑造

值百抽五的固定关税削弱了产业保护功能。1880年棉纱进口税率仅为4.2%,导致国产土纱市场份额从1871年的98%暴跌至1894年的23%。茶叶出口因厘金制度叠加关税,实际税负达15%-18%,削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1890年印度茶叶出口量首超中国,税制缺陷是重要诱因(汪敬虞,1983)。

(二)贸易扩张对税收增长的贡献机制

1875-1895年间,关税收入增量中的72%来源于贸易规模扩张。其中轮船运输的发展使货运周期缩短60%,运输成本下降40%,直接推动贸易量增长。但税收弹性系数显示,贸易额每增长1%,关税仅增长0.68%,反映免税商品范围扩大对税收的侵蚀(郑友揆,1984)。

(三)外籍税务司的双重作用

赫德主导的海关改革引入现代统计制度和审计体系,使关税征收效率提升3倍。1887年实施《海关税则善后章程》,关税漏征率从1860年代的40%降至1890年的7%。但外籍官员主导的“税务独立”使海关成为“国中之国”,1910年海关经费支出占税收的13%,远超清政府其他部门行政成本比例(贾士毅,1934)。

四、经济影响与社会变迁

(一)财政体系的近代化转型

海关税收支撑了洋务运动的资金需求。1865-1894年间,江南制造总局经费的64%、福州船政局经费的51%来自关税拨款。但过度依赖关税导致财政脆弱性增加,1899年因国际银价下跌,实际关税收入减少18%,直接引发“昭信股票”发行等财政危机(周育民,2000)。

(二)传统经济结构的解体

对外贸易扩张加速了小农经济瓦解。1887年华北地区手工纺纱从业者减少42%,长江三角洲织户数量下降37%。农产品商品化率从1840年的10%升至1894年的22%,但经济作物种植导致粮食自给率从95%降至81%,1892年直隶粮荒即与此相关(吴承明,2001)。

(三)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

买办阶层通过外贸活动积累资本,1860-1894年买办总收入约5.3亿两,相当于同期清政府财政收入的42%。部分买办资本转向民族工业,187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