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胃癌中医辨证施治
肝胃不和证
1.症状表现:胃脘胀满,时时作痛,串及两胁,口苦心烦,嗳气陈腐,饮食少进或呕吐反胃,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此证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所致。情志因素是重要诱因,患者常因情绪波动而使症状加重。
2.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通过调理肝脏气机,恢复胃的正常通降功能,从而缓解胃脘疼痛、胀满等症状。
3.方剂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疏肝理气;川芎活血行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可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加减,若疼痛较甚者,可加延胡索、川楝子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功;嗳气频繁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降逆止嗳;呕吐者,加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
4.中药药理分析:柴胡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其含有的柴胡皂苷等成分能够调节肝脏的代谢和免疫功能;香附能理气解郁,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双向调节作用,可缓解痉挛,促进胃肠蠕动;延胡索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5.饮食调护:可适当食用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佛手、香橼、玫瑰花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影响气机的调畅。
6.心理疏导:此证与情志密切相关,应鼓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
脾胃虚寒证
1.症状表现:胃脘冷痛,得温痛减,口淡无味,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神疲乏力,肢冷便溏,舌淡而胖,边有齿痕,苔白滑润,脉沉缓或弦细。多因脾胃阳气虚衰,寒邪内生,胃失温煦,运化功能减弱所致。患者常喜温喜按,遇寒症状加重。
2.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通过温补脾胃阳气,驱散寒邪,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和受纳功能。
3.方剂选用:理中汤合吴茱萸汤加减。理中汤中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补脾胃;吴茱萸汤中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人参、大枣健脾益气。若呕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半夏、茯苓以化痰饮;胃脘冷痛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
4.中药药理分析:干姜含有的挥发油和辛辣成分,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吴茱萸含有吴茱萸碱等成分,具有镇痛、止呕、抗菌等作用;人参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脾胃功能。
5.饮食调护:宜食用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红枣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等,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6.生活起居:注意腹部保暖,可使用热水袋热敷胃脘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
胃热伤阴证
1.症状表现:胃脘灼热疼痛,嘈杂不适,或隐隐作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多因胃热内盛,耗伤阴液,胃失濡养所致。患者常伴有心烦、失眠等症状。
2.治法:清热养阴,和胃止痛。通过清除胃热,滋养胃阴,缓解胃脘疼痛、口干等症状。
3.方剂选用:益胃汤合玉女煎加减。益胃汤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滋养胃阴;玉女煎中石膏清胃热,熟地、麦冬滋阴,知母、牛膝清热降火。若胃脘疼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大便干结者,加麻子仁、郁李仁以润肠通便。
4.中药药理分析:沙参、麦冬含有多种多糖和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滋阴润燥、调节免疫的作用;石膏能清热泻火,其主要成分为硫酸钙,有解热、镇静等作用;麻子仁富含油脂,能润滑肠道,促进排便。
5.饮食调护:多食用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梨等。避免食用辛辣、温热、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加重胃热伤阴的症状。
6.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和焦虑,以免化火伤阴。可通过阅读、绘画等方式调节情绪。
瘀毒内阻证
1.症状表现: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或可扪及肿块,腹满不欲食,呕吐宿食,或如赤豆汁,或黑便如柏油状,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多因气滞血瘀,瘀毒互结于胃脘所致。瘀血阻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出现疼痛、肿块等症状。
2.治法:活血化瘀,解毒止痛。通过活血化瘀,消除瘀血阻滞,同时解毒散结,缓解疼痛症状。
3.方剂选用:失笑散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失笑散中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香附、乌药、枳壳理气止痛,丹皮、赤芍清热凉血。若呕血、黑便者,可加三七粉、白及粉以化瘀止血;肿块较大者,可加三棱、莪术以破血消癥。
4.中药药理分析:蒲黄、五灵脂含有多种黄酮类和萜类等成分,具有抗凝血、改善微循环、镇痛等作用;三七含有三七皂苷等成分,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血,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三棱、莪术能破血逐瘀,软坚散结,其含有的挥发油等成分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饮食调护:可食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山楂、玫瑰花茶等。避免食用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6.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有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