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的重要农作物-.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自古以来的重要农作物*

〔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

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一开始,所谓华夏族人就是以耕种为主要生产作业,衣食所资,根本上仰赖大田种植。他们是耕稼之人,与以养畜为主的所谓“戎〞、“狄〞部族相比照,有其特殊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他们吃的主要是植物,即所谓“粒食〞;穿的主要也是来自植物,他们的衣服是用麻和葛的纤维织出来的布制成的。他们虽然很早就知道了养蚕缫丝,并用来织成各种优美的丝织品,可是那仅仅供贵族们服用,也如同他们所饲养的为数有限的家畜,主要也是供贵族享用一样。广阔劳动人民根本上是靠了大田作物维持生活。这种情况后来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为了了解我国的历史,也有必要知道自古以来我们都种植的是哪些作物,首先是哪些大田作物,以及这些作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所占的比重,其间有什么消长变化。具体地说就是,在这许多世纪中陆续增加或引进了一些什么新种,培育出了多少新品种,以及其间消长变化的原因,如此等等。下面就是进行这样考查的一种尝试。

首先要说明一点。关于古代的大田作物,历代写下的农书里面自然都有论述;再就是在传说的药物学专书,即所谓“本草〞书中,也都讲到各种农作物。那是因为一般粮食以及其他作物的个别局部都被视为药品的缘故。此外有一点必须指出。先秦古籍中记载着许多作物的名字,而这些古籍,特别是儒家的那些经典著作,是经过汉代和以后的儒生注释过的,可是他们的说法又不完全相同;后世的读书人各行其是,一直互相争辩不休。再加上不断有人又提出新说,这就加剧了这一问题上面的混乱,从而给做研究的人增添了麻烦。这里一上来想提出来一种看法,就是,如果想要在过去儒生的注释和相互辩难的根底上求得问题的解决,那永久是没有希望的。这是因为儒生们讨论这个问题,主要并不是通过查考实物、着眼于个别作物的生物学特征,而只是致力于寻找书本上的根据。他们讲究的是“师承〞,只要前人有过这样的说法,他们就认为有根有据。所见不同的学者辩论起来,都会引经据典,单就这一点来说,人人都可以说是凿凿有据,结果自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原来“训诂〞方面之所以出现这种纷乱情况,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同一作物的名称,往往是因时因地而不同。古人不讲科学的植物分类,为每一种植物确定学名,因此自然是无从取得统一。这种方言上的歧异到今天依然存在。随便举个例子。山东人称甘薯为“地瓜〞,四川人叫做地瓜的那种东西湖南人却又呼之为“凉薯〞,而湖南的这个凉薯与作物栽培学上正名为甘薯者,彼此是绝不相干的。如果以上三个地方的人,只据当地名称互相争辩而不去查问一下实物,那必然是争不出个结果来,而只能是“后息者胜〞。更何况那些“鸿儒〞即使号称博学,也只是读得书多,一般是不大通晓农事的。像那鼎鼎大名、被尊称为“朱夫子〞的朱熹,就硬说黍是“苗似芦,高丈余,穗黑色,实圆重〞,显然误以为高粱,亦即南方所谓“芦粟〞。像这样的纸上谈农的笑话并不是个别的。清代的普名学者程瑶田写过一篇?九谷考?,号称名作,据他考证,古籍中的“稷〞就是高粱。他确实下了几十年的功夫,参考了大量的古人著述不说,还从南到北走过许多地方,屡次亲自同老农讨论过,进行了实地观察,按说他的结论应该是可靠的了。可是别的且不说,如果高梁确实在殷朝时代已然是主要作物,到今天也还在广泛种植,何以秦汉以后很长时期连那些著作农书的人也都略而不谈?这是不大好解释的。他是个南方人、又是个做官的身份,找北方农民交谈,一那么语言隔膜,再那么封建统治下,一般最怕同官吏打交道的朴实农民,是不会认真同他畅谈的,还不是虚与委迤、模糊容许;除了这样想当然的情况,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点是,他研究这个问题始终是以古代经师们的注解为主要依据,询问农民不过是作为参考而已。他并没有跳出传统的“训诂〞的圈子,所以仍然是劳而无功。总之,要想解决古代作物的问题,是不能依靠儒生们的训诂的,程瑶田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类问题上,著作农书的人究竟比那般白面书生有更大的发言权。儒生们注释起经典来,有时近似信口开河,像西汉时那位犍为舍人注?尔雅?,说当年伯夷叔齐在首阳山吃的那“薇〞就是“衅〞和“芑〞,这也不知他是哪里听来的。也正是这个犍为舍人说“稷〞就是“粟〞,后世有些人信之不疑,因而引起了无尽无休的争辩。训诂家就是要从前代经师们的注解当中来解决农作物方面的问题。真正的农学家就不是如此。他们著书虽然也征引儒家的经典文字和注释,但一般是并不受其拘束。他们不在字面上纠缠,而是着重在认清实质。例如?王祯农书?中的“粟〞,指的是现在北方的谷子、(其粒实脱稃后通称“小米〞)可是讲“粟〞的那一节里引了?吕氏春秋?中论“苗〞、?氾胜之书?中论“禾〞、?齐民要术?中论“谷〞的各一段。论名称是各不相同,但实质上都是说的北方谷子。这是因为讲到具体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