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高脂血症基层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pdf

混合型高脂血症基层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pdf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混合型高脂血症基层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主要死原因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

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cardiovasculardiseases,ASCVD)是主要的

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1]。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是ASCVD的第

三大危险因素[2],尽管患者接受了目前的最佳治疗,仍可能存在

心血管事件残余风险。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血脂异常管理和治

疗策略,以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此类

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中将血脂

异常定义为至少存在一项血脂指标异常,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N6.2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34.1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1.04mmol/L甘油三

酯(triglycerides,TG)32.26mmol/L,或正在服用调脂药物[3]。

研究显示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从2002年的18.6%上升至2019年的

33.8%[3]。根据我国分类标准,血脂异常分为高TC血症、高TG血

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HDL-C血症[4]。

研究表明LDL-C升高是ASCVD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5]。目前

血脂管理相关指南/共识均推荐以降低LDL-C为主的治疗策略,并为

超高危人群设定了更为严格的目标,即LDL-C1.4mmol/L,且比基线

水平降低50%[6,7]o然而,研究显示即使LDL-C达标,患者仍具有

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富含TG的脂蛋白及其残粒是残余风险的关键

原因[8,9]o因此,在强调他汀类药物和联合用药降低LDL-C同时,

还应重视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如筛查和干预合并TG升高的血脂异

常患者。混合型高脂血症特指血清中胆固醇和TG同时升高的情况,

与单一胆固醇或TG升高相比,此类患者ASCVD的风险更高且治疗更

为复杂[10]。然而,目前相关证据相对不足,国内尚缺乏专门针对

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管理指南或共识,基层医务人员在认识和

管理这类患者方面经验不足。

基于此,由来自我国心血管内科学、全科医学、老年医学、中医

学、药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了共识编写专家组,在国内外

成人血脂管理指南/共识及相关科学证据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混合

型高脂血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管理

等,并提出了基于最新证据和指南的建议。旨在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更

有效地筛查和管理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从而降低ASCVD的发生风

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一、流行病学特征

目前国内外缺乏关于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直接的流行病学数据。

2014年DYSISCHINA研究纳入了25697例至少接受一种降脂药物治

疗的患者,治疗3个月后发现LDL-C未达标的患者中33.4%存在HDL-C

降低和/或TG升高[11]。加拿大初级保健哨点监测网络2015年的数据

显示在111726名20〜75岁的成年人中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达8%「⑶。

法国一项研究调查了2544例接受降脂治疗的人群(平均年龄65.8

岁),结果显示混合型高脂血症患病率为10.2%[混合型高脂血症的

诊断标准中,TGN1.7mmol/L(150mg/dl),LDL-C升高则是依据

不同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级而定]⑶。

二、发病机制

根据病因混合型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脂血

症主要是由基因突变引起,多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倾向明显。多个

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载脂

蛋白(Apo)基因(ApoA、ApoB、ApoC、ApoE)以及脂蛋白脂酶

(lipoproteinlipase,LPL)基因等,均参与调控血脂生成及其代

谢[14],这些基因功能缺失型突变,会增加个体发生高脂血症风险,

而后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

则加重血脂异常水平。继发性高脂血症是由于其他疾病导致的血脂异

常,影响血脂合成和代谢的疾病均可导致血脂异常。血脂来源

文档评论(0)

鼎天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1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