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合肥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docx

2025年合肥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年合肥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为奖励儿子乙考上重点大学,甲带乙到某商城选购手机。选购时发现,最新版的M品牌手机标价5300元,最新版的N品牌手机标价4700元。M品牌、N品牌手机的标价体现了货币的()职能。

A.贮藏手段

B.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

D.世界货币

【答案】:C

【解析】本题可根据货币各职能的特点,逐一分析各职能与题干中手机标价情况是否相符,进而得出正确答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表现其他一切商品是否具有价值和衡量其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题干中最新版的M品牌手机标价为5300元,最新版的N品牌手机标价为4700元,这里的标价就是用货币来衡量手机价值大小,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发挥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题干中仅涉及手机标价,并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保存,所以未体现该职能。支付手段是指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题干中没有体现货币用于清偿债务、缴纳税款等单方面的价值转移,因此不涉及支付手段职能。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主要用于国际收支平衡、购买外国商品等,题干中的场景是在某商城选购手机,不涉及国际市场交易,未体现世界货币职能。综上,M品牌、N品牌手机的标价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2、有人说,履行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前提;也有人说,不履行义务也可以享有权利。关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割的

B.一个社会的权利总量小于义务总量

C.义务比权利更加重要

D.权利与义务没有关系

【答案】:A

【解析】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重要内容,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法律体系中,权利是指法律赋予主体为满足其利益而享有的行为自由,义务则是主体为保障相对人权利的实现而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了权利的享有。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履行义务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享有权利。因此,权利与义务不可分割的表述是正确的。一个社会的权利总量与义务总量是相等的。法律在分配权利和义务时,遵循着公平和对等的原则,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每一项权利都对应着相应的义务,不存在权利总量小于义务总量的情况。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不能简单地认为义务比权利更加重要。权利是个人自由和利益的体现,义务是对社会秩序和他人权利的保障,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法律关系的平衡。权利与义务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非没有关系。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法律制度的基础。忽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将导致法律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公平的缺失。综上所述,正确表述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是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割的。

3、公司的门卫岗与消防岗均采用轮班制,门卫岗每隔两天值一天班,消防岗每4天值一天班,节假日无休息。小张是门卫,小王是消防员,则小张和小王在2019年中一个自然月里同时上班最多有()天。

A.8

B.4

C.3

D.2

【答案】:C

【解析】门卫岗每3天值一天班,消防岗每4天值一天班,3和4最小公倍数为12,即每12天同时上班一次。一个月最多31天,31÷12=2余7,所以最多同时上班3天。

4、检验一个认识是否正确的最终标准只能是()。

A.多数人的意见

B.权威的论断

C.社会实践

D.圣人之言

【答案】:C

【解析】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要判定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必须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得出结论。多数人的意见,只是一部分人的看法,并不一定能反映客观实际,不能作为最终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因为即便多数人有相同的看法,但如果脱离了客观实际,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权威的论断同样不能作为最终检验标准。权威人物的论断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权威也可能受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所处环境等因素而出现错误。而且权威论断本质上也是主观认识的一种体现,不能直接等同于客观实际。圣人之言也是一种主观认知,不同时代圣人的言论往往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科技等条件的限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过去圣人的观点可能不再适用于新的情况,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最终标准。而社会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把自己头脑中的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行合一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喜欢音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