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唐代丝绸之路吐蕃段考古发现
一、吐蕃段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一)吐蕃在丝绸之路上的地理优势
吐蕃王朝(7-9世纪)控制青藏高原期间,其疆域横跨今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及克什米尔部分地区,成为连接中原与南亚、中亚的枢纽。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通过“五大道”与唐朝互通,其中青海道、川藏道与克什米尔道构成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线。考古发现证实,吐蕃在玉树、昌都等地的驿站遗址,印证了其对交通线路的严密管控。
(二)吐蕃与唐朝的商贸往来
文献与出土文物显示,吐蕃通过朝贡、互市等方式与唐朝频繁互动。青海都兰吐蕃墓葬群出土的唐代丝绸、铜镜、钱币等文物,印证了《唐会要》中“吐蕃遣使献方物”的记载。吐蕃输出的马匹、毛皮、药材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形成互补性贸易网络。
二、吐蕃段丝绸之路的重要考古发现
(一)驿站与道路遗址
墨竹工卡驿站遗址:位于拉萨以东,发现夯土建筑基址、马厩及仓储设施,出土陶器残片与开元通宝,证实其为吐蕃官方设立的交通节点。
青海道遗迹:在玉树结古镇发现唐代石砌道路遗存,宽度达4米,沿途分布佛教石刻与吐蕃时期题记,证明其为连接青海与西藏的主干道。
(二)墓葬与随葬品
都兰热水墓群:1996年发掘的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带有粟特风格的鎏金银壶、波斯锦残片及汉文墨书木牍,表明吐蕃贵族阶层广泛吸纳多元文化。
山南藏王墓:琼结县藏王墓区出土的鎏金马具、嵌宝石腰带,其工艺融合中原錾刻技术与中亚镶嵌传统,反映吐蕃手工业的国际化特征。
(三)文书与碑刻
敦煌吐蕃文书: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吐蕃时期汉藏双语契约文书,记载了丝绸、茶叶的贸易细节,佐证吐蕃商人的中介角色。
唐蕃会盟碑:立于拉萨大昭寺前的石碑,以汉藏双语铭刻唐蕃长庆会盟内容,体现吐蕃在政治与外交上对丝绸之路的维护。
三、吐蕃段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特征
(一)粟特商人的活动痕迹
吐蕃墓葬中常见的联珠纹银器、祆教符号饰品,与粟特商团的迁徙密切相关。据学者霍巍研究,吐蕃曾雇佣粟特人管理商贸,青海乌兰县出土的粟特文墓志铭证实了这一群体的长期定居。
(二)中原与吐蕃的工艺融合
西藏山南地区出土的唐代风格铜镜,背面錾刻吐蕃本土的“十”字符号;昌都卡若遗址发现的汉式铁农具与吐蕃陶器共存,反映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本地化改造。
(三)南亚佛教文化的输入
阿里地区发现的吐蕃时期佛寺遗址中,出土带有犍陀罗风格的泥塑佛像与梵文贝叶经。据《拔协》记载,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曾遣使赴印度迎请高僧,推动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西藏。
四、吐蕃军事设施与丝路安全保障
(一)关堡与戍守体系
当雄关堡遗址:位于拉萨以北的军事要塞,现存瞭望台、箭垛及兵器库遗迹,出土吐蕃时期铁甲残片与箭镞,体现其对交通要道的军事控制。
克什米尔戍所文书:新疆和田出土的木简记载吐蕃在帕米尔高原设“千户所”,驻军维护商队安全,印证《智者喜宴》中“吐蕃置镇西节度使”的记述。
(二)军事技术与贸易互动
吐蕃墓葬出土的复合弓、锁子甲,其形制与中亚萨珊波斯装备高度相似,表明军事技术的传播与丝路贸易密切相关。学者王尧指出,吐蕃通过交换战马获取冶炼技术,推动本土军工发展。
五、吐蕃段丝绸之路的宗教遗存
(一)佛教寺院与石窟艺术
大昭寺唐代构件:寺内木构斗拱与壁画技法融合汉地风格,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的传入路径,直接关联丝绸之路的宗教交流。
东嘎皮央石窟:位于阿里札达县,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兼具印度笈多风格与吐蕃本土元素,碳十四测定为8世纪作品,证实佛教艺术沿丝路扩散。
(二)密教法器与多元信仰
山南昌珠寺出土的吐蕃时期金刚杵、嘎乌盒,其形制与印度那烂陀寺遗物相似;青海郭里木棺板画中苯教祭祀场景与佛教符号共存,反映丝路沿线宗教的兼容性。
结语
唐代丝绸之路吐蕃段的考古发现,重构了青藏高原在欧亚文明交流中的历史地位。从驿站、墓葬到文书、宗教遗存,吐蕃不仅是丝路贸易的参与者,更是文化融合的推动者。这些发现修正了传统史观中“吐蕃闭塞”的刻板印象,为理解中世纪欧亚大陆的互动提供了全新视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