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与人情往来.docx

腐败与人情往来.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些年来,因为反腐败力度的加大,慑于法律的威严,滥用权力露骨索贿受贿的公开腐败消减,于是“隐形腐败”由此而生,人情消费就是其中一种。读者应该不会忘记,媒体曾经披露,在查办阜阳腐败窝案中,时任市委书记王怀忠、市长肖作新等三人,就曾以祝贺某领导亲属的婚礼为名,共奉上35万元,引发一时震动。

对于领导干部,有些人会抓住婚丧嫁娶、添丁庆寿、升学乔迁等诸多机会,以人情往来为名,行送礼贿赂之实。这种隐形腐败,较之公开腐败,有更大的危害性。

首先,这种人情消费会成为寻租的触媒、腐败的温床。在人情交往的名义下,一切都在“地下”进行运作,既不显山又不露水,更具有合乎情理的隐蔽特征,具有很大的“保险系数”,不会轻易授人以柄。故这种方式深受腐败分子的青睐,有的还会主动“提醒”,极个别的甚至将家庭的红白宴席从“三公”经费开销下单。

其次,这种人情消费助长不正之风的盛行,污染了政治生态。人情消费成为一些人搞腐败的遮羞布,成为一些人行贿受贿的遁词,公款送礼成了官场的潜规则。君不见,逢年过节的隐形腐败被罩上礼尚往来的光环,联络与领导的感情被异化,密切上下级关系成为权钱交易的筹码。

文档评论(0)

写作定制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2年专业文档定制经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