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红蓝黄光治疗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
【摘要】红蓝黄光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低强度光疗。近年来随着光医学技术
的发展,更加安全高效的红蓝黄光治疗技术在痤疮、雄激素性秃发、皮肤创面、
带状疱疹等皮肤病中得到推广应用,但尚无统一规范的推荐性方案。为提高红蓝
黄光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
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病与皮肤美容分会组织部分专家,在国
内外文献及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诊疗现状,对红蓝黄光治疗在皮肤科
临床的规范应用提出具体建议,供临床医生参考。
【关键词】色光疗法;皮肤疾病;低强度光疗;临床方案;红蓝黄光治疗;专家
共识
红蓝黄光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低强度光疗,可直接用于治疗皮肤病,红
蓝光也是光动力治疗的主要光源之一[1⁃3]。早在1977年红光(氦氖激光)
已在皮肤科得到临床应用,随着1990年代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
LED)技术的突破,其临床应用得到进一步推广普及[4]。目前,我国在红蓝黄
光治疗皮肤病的临床应用方面尚无统一规范及推荐性方案。为此,中国康复医学
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
病与皮肤美容分会光医学治疗装备学组组织专家撰写本共识,以供全国皮肤科医
师、全科医师参考。
一、红蓝黄光治疗的理论基础
(一)红蓝黄光治疗概述
红蓝黄光为介于625~700nm(红光)、400~500nm(蓝光)和570~595nm(黄
光)之间的可见光[5⁃6],临床治疗皮肤病常用的红光波长为630~670nm,蓝
光波长为415~417nm,黄光波长为590~595nm[1,6⁃8]。1960—1962年,氦
氖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相继问世,为红光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目前皮肤科
临床常用的红蓝黄光光源多为LED[9⁃10],不同光源设备有各自的优缺点,
见表1。
(二)红蓝黄光治疗机制
红蓝黄光作用于人体组织后可产生一系列免疫、代谢调节等多方面效应,即
光生物调节作用(photobiomodulation,简称光调作用)[11⁃12],它有别于
高强度激光照射所致的热效应及剥脱作用等。光调作用存在双相剂量效应,即适
当范围内的功率密度和照光时间对组织的刺激效应存在量效关系;功率密度过高
和/或照光时间过长并不能增强对组织的刺激作用,反而抑制原有组织的生理功
能,故需选择适当的剂量范围进行治疗[9]。
1.红光:临床上常用的红光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性,皮肤穿透深度约5mm,
可至真皮和皮肤附属器[13]。红光光调作用的靶点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生色团
细胞色素C氧化酶[12,14]。红光可以解离一氧化氮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结
合,导致细胞内一氧化氮释放,三磷酸腺苷产生增加和活性氧生成,增多的一氧
化氮能舒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增加的活性氧和三磷酸腺苷通过激活下游信号
通路,对皮肤组织产生一系列复杂多样的生物学效应[14],包括抑制皮肤炎症
[15]、促进创面愈合[16⁃17]、促进毛发生长[18⁃19]及改善皮肤纤维化
[20⁃23],此外还可以促进皮肤屏障修复,改善光老化,减少黑色素生成和减
轻紫外线照射导致的红斑反应等[24⁃27],见图1。
2.蓝光:临床上常用的蓝光皮肤穿透深度约1mm[6]。蓝光在皮肤科的应
用主要依据其内源性光动力介导的抗菌作用,其次也具有光调作用。
(1)抗菌作用:蓝光激活病原体内的内源性光敏物质,如卟啉和黄素类,
产生活性氧杀伤病原体,如痤疮丙酸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
单胞菌等[28⁃30],也称为内源性光动力作用。此外蓝光还可破坏痤疮丙酸杆
菌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pH值,以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28⁃29]。
相较于抗生素,蓝光抗菌作用的优势在于无系统性不良反应,且不会诱导细菌耐
药[31]。
(2)光调作用:不同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