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致日间嗜睡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docx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致日间嗜睡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致日间嗜睡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摘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日间嗜睡(EDS)是OSA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之一,部分OSA患者经常规治疗后仍有残余EDS。EDS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职业能力和生活质量,增加交通事故风险,加重社会和个人的经济负担。目前国内尚无针对OSA致EDS的诊疗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专家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订本专家共识。共识针对OSA及其所致EDS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评估和治疗进行详细阐述,形成11条推荐意见,旨在提供针对OSA致EDS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的建议,并提高临床医生对OSA致EDS的认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sleepapnea,OSA)是一种以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日间嗜睡(excessivedaytimesleepiness,EDS)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呼吸疾病,据估计,我国OSA患病率可达20%以上,约有1.7亿人受OSA困扰[1-7]。EDS指在一天中需保持清醒的时段内难以或无法维持清醒和警觉状态,并且常伴有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等问题[2,3,8]。调查显示,我国新确诊的OSA患者33.68%~36.06%伴有EDS[9,10]。经常规治疗[如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CPAP)]后的OSA患者仍有9%~55%存在残余EDS[11,12,13,14]。EDS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困扰和威胁,干扰工作、生产,增加事故潜在风险,导致抑郁等情绪障碍,加重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15,16]。由于OSA

致EDS具有高发性和危害性,且OSA治疗后仍有残余EDS可能,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已开始关注OSA患者的EDS管理,并制订了针对性的专家共识和意见[2,3]。国内尚无针对OSA致EDS的全面诊疗规范,因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组织国内睡眠呼吸医学领域的相关专家和方法学专家共同制订本共识,旨在对OSA致EDS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思路、评估工具和治疗管理进行统一规范。

一、本共识制定方法

1.共识发起机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

2.共识工作组: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组织国内睡眠呼吸医学领域的相关专家,成立OSA-EDS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简称编写组)并执笔撰写。

3.共识注册: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进行注册(注册编号:PREPARE-2024CN419)并上传计划书。

4.共识使用者及目标应用人群:共识面向所有涉及OSA患者EDS诊疗的临床工作者,既适用于睡眠医学及相关专业人员,也适用于非睡眠医学专业人员。

5.共识撰写与证据检索:本共识的编制采用会议共识法,于2024年7月13日召开共识成稿讨论会议,并根据讨论结果修订与定稿。编写组成员系统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从

建库到2024年8月发表的文献,检索词为“sleepiness“excessivedaytimesleepiness”“drowsiness”“hypersomnia”

“hypersomnolence”“obstructivesleepapnea”“obstructivesleepdisorders”“obstructivesleepbreathingsyndrome”“obstructivesleep-disorderedbreathing”“日间/白天(过度)思睡/嗜睡”“思睡/嗜睡”“困倦”“睡眠增多”及OSA致EDS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评估和治疗等方面的关键词。纳入的文献类型包括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综述、荟萃分析和原始临床研究(如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病例系列报道等)。

6.证据评价及分级:编写组成员首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证据等级分级,随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荐强度分级。本共识中的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根据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指南与共识制定规范与

文档评论(0)

文档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创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