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临床应用与机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治疗中风临床应用与机制

汇报人:XXX

2025-05-17

1

2

3

常用针灸穴位选择

针灸治疗核心机制

中风疾病概述

目录

4

5

6

应用注意事项

临床效果验证

分阶段治疗方案

目录

01

中风疾病概述

中风现代医学定义

脑血管疾病

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

01

发病率高

中风是全球最常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02

临床表现多样

中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包括肢体偏瘫、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03

针灸治疗历史沿革

现代研究

现代针灸治疗中风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中风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03

针灸治疗中风在隋唐、明清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02

历代发展

古代文献记载

《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中就有针灸治疗中风的记载,且一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01

中风中医分型标准

表现为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等症状,治宜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肝阳暴亢型

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头晕目眩等症状,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风痰阻络型

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无力、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气虚血瘀型

02

针灸治疗核心机制

激活神经元

针灸能刺激穴位,激活神经元,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改善神经传导功能。

神经功能修复原理

调节神经内分泌

针灸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减轻神经炎症反应,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

促进神经再生

针灸能刺激神经生长因子释放,促进神经再生和重塑,加速神经功能恢复。

局部血液循环改善

扩张血管

针灸能刺激穴位周围的血管,使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01

降低血液黏度

针灸可降低血液黏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提高局部组织氧供。

02

促进血肿吸收

针灸能促进血肿的吸收和消散,减轻局部压迫和炎症反应,加速恢复。

03

炎症反应抑制效应

抗氧化应激

针灸能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和损害,保护神经细胞和促进修复。

03

针灸可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加速炎症反应的消退和恢复。

02

调节免疫功能

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针灸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

01

03

常用针灸穴位选择

位置及作用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是调节脑功能的重要穴位,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的作用。

适应症

中风后出现的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脑功能失调症状。

操作方法

采用毫针针刺,轻轻捻转,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左右。

注意事项

针刺时需谨慎,避免刺入过深或刺激过强,以免损伤脑组织。

百会穴与脑功能调节

位置及作用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是调节气血、通经活络的重要穴位,对于中风后肢体偏瘫、麻木、疼痛等症状有明显疗效。

合谷穴与肢体功能恢复

01

适应症

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受损,如偏瘫、肢体无力等。

02

操作方法

采用毫针针刺,强刺激,可留针并活动肢体,以加强疗效。

03

注意事项

针刺时需避开血管和神经,以免损伤手部功能。

04

足三里与整体机能提升

位置及作用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是强身健体的要穴,具有调理脾胃、益气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可改善中风患者的整体机能。

01

适应症

中风后出现的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02

操作方法

采用毫针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左右。

03

注意事项

针刺时需准确找到穴位,避免刺入过深或刺激过强,以免引起不适。

04

04

分阶段治疗方案

急性期醒脑开窍法

针灸处方

配合药物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等穴位,以醒脑开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针刺深度要适中,以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度,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每日1-2次。

可与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开窍醒脑之效。

急性期病情较重,针灸治疗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等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针刺时可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时间可适当延长至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针灸治疗同时,应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如肢体伸展、关节活动等,以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恢复期患者正气逐渐恢复,但仍有余邪未清,因此针灸治疗仍需谨慎操作。

恢复期通络促动法

针灸处方

操作方法

配合康复训练

注意事项

后遗症期巩固疗法

针灸处方

根据后遗症症状选取相应穴位,如上肢不遂可选曲池、合谷等穴,下肢不遂可选足三里、阳陵泉等穴。

02

04

03

01

配合推拿按摩

针灸治疗同时,可进行推拿按摩

文档评论(0)

文墨轩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