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智能开采研究团队简介团队专注于研究解决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智能开采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智能工作面开采技术、采煤机姿态感知技术、智能支架、刮板机调直技术、光纤智能监测技术、大数据挖掘及信息融合技术、专家远程故障诊断技术、采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等。?研究方向:(1)煤矿智能开采;(2)矿山智能监测与大数据平台;(3)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团队首席:方新秋:采矿工程博士,东南大学控制工程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矿业大学深部煤炭资源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60余项,具有较深厚的研究工作积累。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30多篇,ISTP收录2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F5000论文3篇,正式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2部;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另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6项;相关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其中2项排名第一)。
团队研究成果教材著作1.《开采环境智能感知》,主编:方新秋、李爽、梁敏富,副主编:谢小平、刘宏、周嘉乐,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20.10出版2.《智能采矿概论》,主编:方新秋、梁敏富,副主编:杨科、常聚才、张向阳,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20.10出版1.《采场三机姿态智能感知理论与实践》,方新秋、梁敏富著,科学出版社,2020.9出版2.《巷道围岩智能感知理论与实践》,方新秋、薛广哲、梁敏富著,科学出版社,2020.9出版3.《薄煤层无人工作面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方新秋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3智能开采研究团队简介
目录一绪论煤矿开采环境智能感知体系二开采环境地球物理感知技术三开采环境光纤光栅感知技术四光纤传感式煤矿开采智能感知系统五
目录六地理信息系统概述开采环境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七煤矿开采大数据与云计算概述八开采环境安全管理“一张图”系统平台九
课程培养目标及考核方式课程培养目标:1、使学生了解煤矿智能化系统的总体知识结构,了解煤矿智能化开采的基本概况、发展背景及方向。2、使学生熟悉煤矿开采环境智能感知体系的结构组成、基本功能,了解煤矿开采环境常用的感知技术。3、使学生了解煤矿开采环境大数据及云计算相关基本知识及关键技术,掌握先进的光纤光栅感知技术及基础理论,熟悉光纤传感式煤矿开采环境智能感知系统,了解先进的矿用智能传感器及常用的智能信息通讯技术。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智能化开采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5、培养学生利用多种工具搜集资料信息,归纳分析总结,撰写小论文或研究报告并正确表述报告内容的能力。6、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课程培养目标及考核方式课程总成绩: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和结束考核(结课考试)成绩。考核方式比例:课程过程考核占40%,课程结束考核占60%。其中过程考核分为课程考勤、课堂研讨及课外作业三部分。课程考勤4次,占总评成绩的10%;课堂研讨2次,占总评成绩的20%;课外作业2次,占总评成绩的10%。结课考试: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课程考核方式:总学时:32(其中,讲授学时:26;研讨学时:2;实验课学时:4)
课程开设背景基础:煤矿智能化建设要紧抓数据这一核心资源,以数据为基础,推动煤矿智能化技术开发和应用模式创新。内涵:将智能装备、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现代煤矿开发技术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煤矿开拓、采掘、运通、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过程的智能化运行。关键:研发煤矿精准探测与地理信息精细建模技术、新一代矿井感知传感技术与装备、井下精准定位技术、井下5G传输技术、复杂条件智能综采技术、重大危险源智能感知与预警技术。目标:①到2021年,建成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矿井,初步形成煤矿开拓、地质、生产等主要环节的数字化传输、自动化运行体系,基本实现掘进工作面减人提效、综采工作面内少人或无人操作、井下固定岗位的无人值守与远程监控。②到2025年,大型矿井基本实现智能化,形成煤矿智能化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实现开拓设计、地质保障、采掘运通、洗选物流等系统的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井下重点岗位机器人作业。③到2035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构建多产业链、多系统集成的煤矿智能化系统,建成智能感知、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