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日常,用心耕耘——我对班级德育的思考与实践.docx

扎根日常,用心耕耘——我对班级德育的思考与实践.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扎根日常,用心耕耘——我对班级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已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耕耘了十余个春秋。面对“德育”这个宏大的命题,我谈不上有什么独树一帜、高深的经验。我做的无非就是认认真真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做好班级里的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一、学校要求不糊弄,落地执行精细化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方向和骨架。作为班主任,我的角色就是将这些要求落地生根,不让要求和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一)深度理解是前提

接到学校的每一项德育任务——无论是主题班会、爱国教育宣讲还是劳动实践活动,我都会先静下心来思考:学校组织这个活动想让孩子收获什么?怎样才能让学校的要求走进学生心里?红领巾广播员宣讲的“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大事记”,我不仅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更会在结束后让孩子们交流,让爱国的情感在共鸣中升华。观看“中国脊梁”爱国主义视频亦是如此,结束后让学生分享“哪一刻让你印象深刻?”“哪一位人物让你敬佩不已?”同时鼓励孩子们结合视频内容,寻找身边平凡人身上的“脊梁”特质。

(二)细化分解是关键

学校的德育要求是针对全校学生的,低年级的学生理解和实施起来不是很容易。我要做的就是将学校的要求“翻译”明白。当学校倡导学生“讲文明懂礼仪”时,我就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小细节:“见到老师如何打招呼”“课间走廊怎么走”“操场玩耍五不准”。让学生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而不是空喊口号。

二、班级公约不是摆设,大家定,大家守

(一)共建共议凝共识

根据学校德育处要求,我们班起草了一份《班级公约》。这份公约不是我的“一言堂”,而是我们班全体同学智慧的结晶。在“班级立法会”班会课上,围绕学习、纪律、卫生、安全等方面,孩子们提出他们关心的问题和希望建立的规则。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参与:“自习课有同学总说话怎么办?”“值日生不认真怎么处罚?”“同学闹矛盾了,怎么处理?”……孩子们清楚每一条规则的由来——“为什么要有这条规定?”;“制定它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参与其中,共同制定,同学们对于公约的认同感便油然而生。

(三)共同守护见实效

我深知,规则若只贴在墙上,就成了“摆设”。因此,我们创新设立了“公约监督员”制度:

1.轮流监督。每周由两名同学担任监督员,监督员的选拔通过老师、同学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确保公平和参与度。

2.明确职责。监督员的核心任务不是“打小报告”,而是“善意地提醒”。监督员会提醒课间吵闹的同学降低音量,会提醒操场上乱跑的同学放慢脚步,会主动捡起地面上的纸屑,并提醒值日生注意维护环境卫生;发现有同学作业可能忘记提交,会及时提醒他们按时交作业。

3.定期反馈。每天早上,监督员会对前一天的班级日常进行简短的总结,肯定同学们的进步,指出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监督员们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责任感、沟通能力和公正意识,同学们也在互相提醒、共同遵守中强化了规则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抓住身边事,随时上好“德育课”

德育不是刻意的说教,而是将教育融入生活的涓涓细流,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塑造品格。

(一)放大微光,榜样就在身边

积极的、正向的行为需要被看见、被肯定。班里涌现的好人好事,无论多么微小——如默默捡起走廊纸团的小王,还是牺牲午休时间耐心地帮同桌讲解一道难题的小李,抑或是主动扶起摔倒同学的小张……我会第一时间捕捉到,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具体、真诚的表扬和适度的奖励——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公开的肯定、一张表扬信等。我会给他们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一年级的他们不懂,二年级的他们懵懂,但三年级的他们就已经明了……我会明确地指出什么是错误的,还会大力地宣扬值得提倡的、美好的行为,让榜样的力量看得见、学得到。

(二)巧用“危机”,明辨是非曲直

当校园或者班级出现不良现象或冲突时,与其简单粗暴地批评处罚,不如将其视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价值澄清。上学期的一个课间,小陈手里拿着几块被撕破的排球碎片回到了班级,说是在操场角落发现的。面对这起明显的破坏公物行为,我抓住这个“活教材”,立刻开展了一个小型班会课,将碎片展示给大家,并组织了一场深入的讨论:

“破坏排球的同学,他当时可能处于一种什么情绪或状态?”“这种行为本身,错在哪里?”“这种行为,对班集体、对学校、对他个人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如果这位同学就在我们中间,或者我们自己一时冲动做了这样的事,我们该如何面对错误,如何改正?”“我们每个人应该如何爱护公共财物,守护我们的集体?”这场源于真实事件的讨论,触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达到了深刻的教育效果。孩子们不仅明白了破坏公物的错误性,更理解了行为背后的责任、后果以及如何正确处理错误。“爱惜公物”“尊重规则”“勇于担当”这些抽象的概念,在具体情境的剖析中变得鲜活而

文档评论(0)

实用文档解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活着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