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腹膜后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25
摘要腹膜后肿瘤发病率低,治疗困难,术后复发率高。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中国学者对腹膜后肿瘤的研究成果,我们对2019年中国腹膜后肿瘤诊治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涵盖腹膜后肿瘤的检查、诊断、外科治疗、辅助治疗、营养康复以及复查和随访等。
腹膜后肿瘤发病率低,目前关注腹膜后肿瘤的学者逐渐增多,2019年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发布的专家共识亟需更新。为了推广腹膜后肿瘤规范化诊治理念,促进学科发展,由中华医学会牵头,组织全国腹膜后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参考国内外最新的腹膜后肿瘤领域研究成果,结合中国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实践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本共识。
01概述
腹膜后肿瘤是指原发于腹膜后间隙(包括骶前及盆底间隙)的肿瘤[1],按照生物学行为分为良性、恶性及交界性肿瘤,以恶性肿瘤多见[2],主要包括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滑膜肉瘤、恶性神经鞘膜瘤、胃肠道外间质瘤、横纹肌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尤文肉瘤、生殖细胞瘤、内胚窦瘤等;交界性肿瘤以局部复发风险为主,主要包括韧带样纤维瘤病/侵袭性纤维瘤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瘤等;另外,还有一些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主要包括脂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蔓状或囊状淋巴管瘤、血管淋巴管瘤、苗勒氏管囊肿、畸胎瘤、Castleman病、肾上腺瘤、特发性腹膜后
纤维化等。此外,腹膜后肿瘤也包括肝、胆、胰、脾、肾、胃肠道、膀胱、子宫、卵巢等实质脏器原发肿瘤的腹膜后转移。腹膜后肿瘤的发病率为0.5/10万~1.0/10万。美欧亚澳腹膜后肉瘤工作组发表了成人原发性腹膜后肉瘤处理共识,国内也曾发表了一些腹膜后肉瘤的专家共识,但它们多是一个病种或一个单位的共识。
02共识制订的步骤与方法
《腹膜后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由我国普通外科、腹膜后肿瘤外科、病理科、麻醉科、肿瘤内科等领域的25位专家共同参与制订。编写组组长与核心执笔成员基于近十年国内外权威文献及临床实践证据起草初稿,经多轮研讨与修订后形成最终推荐意见。
(一)推荐意见的形成文献筛选工作由3名编写组成员独立完成,检索范围覆盖PubMed、Webof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平台,时间跨度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5年3月。检索包括“腹膜后肿瘤”、“腹膜后肉瘤”联合“诊断”“治疗”“手术”等关键词;同时针对特定主题(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扩展检索词,关联“腹膜后”解剖部位;并补充“中国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本土化关键词,筛选符合国情的证据。本共识纳入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多中心队列研究及国家级诊疗指南,排除个案报道、评论性文章、未标注原创性数据的会议摘要。经去重与质量筛选后,最终纳入78篇高质量文献。
(二)达成专家共识的方法采用德尔菲会议法,通过三轮专家匿名投票与讨论修订。第一轮:开放式讨论,明确共识框架与核心争议点;第二轮:
基于文献证据与临床经验,拟定初步推荐意见;第三轮:匿名投票表决,确定推荐等级,分歧问题由专家组分组论证后形成统一意见。
(三)本共识的证据类型1.证据级别I类:至少有一项设计质量高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或者随机对照研究的无偏倚荟萃分析。Ⅱ类:有可能偏倚的小样本或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或者是这些研究的荟萃分析。Ⅲ类:前瞻性队列研究。IV类:回顾性的队列研究或者病例对照研究。V类:无对照组的研究、病例报告、专家意见。2.推荐级别a级:有强力证据证明有效,且临床获益,强烈推荐。b级:有强力证据或一般证据证明有效,但临床获益有限,一般推荐。c级:缺乏证据,有临床获益但不大于临床风险,可选择性应用。d级:一般证据证明无效或有不利的结果,不推荐。e级:有强力证据证明无效或有不良后果,绝对不能推荐。
03腹膜后肿瘤的检查与诊断
1.推荐由专业的、高收治量的专病多学科团队诊治腹膜后肿瘤[3-6](证据类型IVa)。组建一个腹部外科技术互补型的外科医师团队,以及一个由外科牵头,病理科、影像科、肿瘤内科、放疗科、麻醉科、超声科等学科参与的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是成功诊治腹膜后肿瘤的关键[7-9](证据类型Va)。
2.腹膜后肿瘤患者的诊断步骤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肿瘤原发部位的影像学检查、全身影像学检查(如有必要),部分病例可进行活检(首选穿刺活检)获得病理诊断,完成腹膜后肿瘤的分级分期诊断。影像学检查最好是1个月以内的资料(证据类型IVa)。
3.CT是目前腹膜后肿瘤应用最广泛的影像学检查。增强CT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