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我的父亲桑和敏
?生平溯源:岁月长卷中的人生序章
我的父亲桑和敏生于1939年农历十月,卒于2019年阳历8月4日早上六点左右。我的祖父桑兴家,字桑田,我的父亲是其长子。我的曾祖父桑盛海,字朝宗,生有桑信家、桑兴家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桑凤家。
我的父亲出生在一个家庭条件优越的环境。因为父亲是长子,下面几个都是女儿,所以父亲格外受到重视,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长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之中。祖父很少打骂孩子,曾祖父、曾祖母也非常疼爱我的大伯和我的父亲两个大孙子,分别给他们起个癞名大狗子、二狗子,宠的舍不得打一下。曾祖父三四十年代曾经是孔埠保保长,祖父担任过甲长、保代表、大队财粮,我们家庭成分是富农,拥有近二十余间房子,七八个帮工伙计,还在东芦、南芦购买许多土地,我们家当时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都是很不错的,南来的北往的,周边的各种势力都把下洼我们家当成了活动中心、连胡坦、周义甲、吴迪等共产党人士都经常光顾。
我们南头这边还有小卖铺,还有木匠铺,我们一大家还有各种果园,如柿树园、枣树园、桃树园、梨树园,还有松树林、狗橘子林,有专门的人看管柿树园,还有专门的人给我们家放猪;再加上汤策安在我们家创办了下洼小学,每天几十号人朗朗的读书声,声声悦耳,老人们坐在稻场上聊天唠嗑,看着孩子们穿来跳去,悠然自得,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以说解放前下洼是热闹非凡。
我父亲有着一个快乐的童年,从小就特别喜欢玩玻璃珠子,经常到外面赢一大包溜溜珠回来。曾经约桑和金一起到姜郢,和王绵友,王绵富等一群小孩玩上半天,能赢半口袋珠子。父亲还喜欢逮鱼摸虾,小时候经常掏黄鳝,抓鱼也是一把好手。大一点了,父亲就喜欢打篮球,经常到各个地方去打篮球比赛。父亲每到一处,都会赢得一片掌声,“这个老头(我父亲脸毛胡子,穿个长褂子,显得老气)打篮球多厉害哦”
据父亲说他小的时候,日本鬼子进村扫荡,当时各个村庄的大人们都逃的逃、躲的躲。我们下洼几个小孩,包括我父亲、桑和元的姐姐,都小,听说鬼子来了,不知道东南西北,他们几个一起往姜郢方向跑,正好路上遇到日本鬼子。扛枪的鬼子叫住他们,没有凶他们,每人给了几块糖,叫什么牛皮糖、糖棍子、蜜饺啥的。对于从没有吃过糖的这些农村小孩,那糖真叫甜,很好吃。当时日本已经占领中国大部分地区,其政策是重在安抚百姓,所以对这些小孩表示出了友好的举动。
日本鬼子来到我们下洼的时候,还在大池子里面洗澡,好像是大冬天,枪靠在岸边。当时,下洼村民都逃走了,事后发现我们家的一个桌子的抽屉被日本鬼子端东西端跑了。这个桌子是我奶奶1938年嫁过来时候的陪嫁物品,至今还完整的保存在我们家,就是少了几个抽屉。
父亲还说,1945年日本投降的时候,他生活在明光,已经6岁了,有了清楚的记忆。他趴在护栏外面看到了一列列火车,拉着许多投降的日本兵呼啸而过。
?寒窗逐梦:墨香浸染的求知岁月
父亲小学1-4年级是在下洼本队学堂上学的,师从汤策安老先生。小学五六年级到了青竹郢上学。四十年代,我的父亲桑和敏、我大伯桑和会,还有桑和金、唐道新等等都在下洼小学上学。在下洼读书的时候,我父亲、我大伯、唐道新比桑和金高一个年级。在青竹郢小学,我父亲和大伯六年级的时候留了一级,第一年没考上,大伯因为是独生子,堂祖父就想让他继续练,再练一年。我祖父呢,小孩多负担重,但是因为我父亲就爱学习,整天拿个破秃钢笔头写字。于是,让他们两个又练了一年,留级的时候就和桑和金一个班了。
父亲后来考取了潘村农中(公办的正规学校,脱产,转户口);大伯没考取,上了津里农中;桑和金、桑和旭没考取,上了旧县农中。旧县农中和津里农中都是随便上的,不是正规学校,也不上什么课,整天就是劳动干活。即使上课,学生还没有书,只有老师有两本书。
1960年那一年,父亲还在潘村农中上学,当时学校学生的吃喝是由国家保障的。一天二斤粮票,一顿一碗米饭能保证。学校赶上放寒假,学生都陆续回家了。父亲带着省吃俭用省下的三四十斤粮票(换成粮食)和六个馒头回到家里。看到的景象是,我的叔爷(1955年生,五六岁)和两个小一点姑姑都饿得不能走动。小叔爷就坐在门槛上,父亲拿出馒头给他吃,叔爷两口就吞了下去,咽都没有咽,父亲吓的赶紧把剩下的三个馒头挂在高处。当时我的爹爹奶奶(祖父、祖母)都在涧西队挖塘,家里就几个小孩在家。父亲看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带的这点粮食也不够一大家吃几天,想想还是回学校吧。父亲收拾书包,又回到了潘村农中。
潘村农中这个时候已经放假了,后勤人员杜会计问父亲怎么回来了,父亲说:你们不知道,我们那边家家都饿的没有吃的,一大家人都快饿死了,背回去一点粮食也不够一家人吃啊。后勤管理的杜会计同意父亲留下来,因为他家跟我们家是亲戚,食堂做饭的跟父亲也很熟,说也不多父亲一个在学校吃饭。父亲说当时还有一个定远的女的,姓水,全家都饿死光了,也没地方去了,只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