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阿尔茨海默病由来
学界通常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起点锁定于1906年德国图宾根精神病学年会的病例报告,却较少追问这一“起点”本身如何被话语形塑。本文借用福柯“知识考古学”视角,以时间为经、话语为纬,重访AD由“临床轶事”到“社会事实”的知识-权力谱系,旨在揭示疾病范畴、病理解释与治理技术之间的动态耦合。研究发现:1.“AD”并非自然实体,而是20世纪神经病理学、遗传学及制药工业多重力量协商的产物;2.诊断标准的每一次迭代,都伴随对“正常-病态”边界的重新切割;3.21世纪以来,生物标记物话语的崛起,正将AD治理推向“前临床干预”的新阶段。文末就“超早期诊断”的伦理风险提出评议,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反思性参照。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知识考古学;淀粉样假说;生物标记物;诊断阈伦理
一、引言:为何重写AD的“由来”
传统医学史叙事惯以“伟大学者-关键发现”模式展开,其线性进步史观易掩盖知识生成的复杂网络。本文尝试打破“时间轴+里程碑”的单一书写,转而追问:
(1)何种历史条件使德特(AugusteDeter)的个案获得“可见性”?
(2)老年斑与神经纤维缠结如何由“病理奇观”转化为“诊断要件”?
(3)当β-淀粉样蛋白(Aβ)成为可检测的“风险信号”,AD防治场域发生了怎样的治理位移?
二、1901-1910:精神病学场域中的“例外个案”
2.1临床描述的修辞策略
阿尔茨海默1907年报告原文中,“unerwarteteVerwirrtheit”(不可预期的错乱)、“starkerGed?chtnisschwund”(剧烈记忆衰退)等措辞,刻意与当时流行的“老年衰弱(Alters-schw?che)”划出边界。通过“年龄-症状”的反差修辞,德特案例被建构为“打破自然病程的反常现象”,从而为“新病种”奠定话语合法性。
2.2病理学的可见性政治
克雷佩林在《精神病学》第八版中首次使用“Alzheimer’scheKrankheit”(阿尔茨海默病),此举并非单纯“命名”,而是将微观病理提升至疾病分类的核心。此举一方面回应了精神病学“器质化”诉求,另一方面亦强化了大学-医院体制对“罕见早发痴呆”的垄断性话语权。
三、1960-1980:统一实体的历史契机
3.1病理连续性的论证
罗斯(MartinRoth)团队对67例晚发性痴呆与23例早发性痴呆的定量比较显示,两组在老年斑密度(t=0.86,p0.05)及缠结分布(χ2=1.42,p0.05)上无统计学差异。该研究以“统计同质性”挑战了早发/晚发的二分法,为AD范畴的“扩容”提供了经验证据。
3.2风险社会的焦虑土壤
1970年代西方国家老龄化率陡升,老年性痴呆带来的社会成本引发政策焦虑。AD的“统一命名”恰好为政府制定“单一疾病战略”提供了抓手,疾病由此进入公共卫生治理视域。
四、1980-2000:分子化转向与“可药物化”靶点
4.1胆碱能假说的兴衰
1980年代提出的“胆碱能缺陷”解释了症状学层面的记忆障碍,却无法解释病理进程。该假说的工具性在于:它为首批症状缓解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提供了“作用机制叙事”,却也为后续Aβ假说的霸权地位让路。
4.2Aβ假说的霸权建构
1984年Glenner团队分离Aβ40/42肽段,1991年APP基因突变家族性AD的发现,使“淀粉样瀑布”成为解释框架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NIH在1990年代将Aβ标记为“优先研究领域”,直接导向了“可检测-可干预”的技术闭环。
五、2000至今:生物标记物的诊断政体
5.1诊断标准的迭代逻辑
2011年NIA-AA标准首次将脑脊液Aβ42/P-tau比值、FDG-PET低代谢纳入“临床前AD”定义。2018框架更进一步,提出“A+T+N”生物标记物体系,使诊断时间点大幅前移。这一变化的实质,是以“分子异常”取代“功能损伤”作为疾病边界,潜在地将数百万“无症状携带者”纳入病患范畴。
5.2前临床干预的伦理困境
当Aβ阳性被等同于“未来患者”,药物试验的招募逻辑随之位移:风险不再是“治疗失败”,而是“未提前干预”。由此带来的“预防性用药”风险收益评估,已超出传统临床伦理框架,亟需新的社会协商机制。
六、话语分析:从“自然衰老”到“可治理风险”
借助语料库语言学方法,本文对1907-2020年间AD相关英文论文摘要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n=12476)。结果显示:
1907-1970:“senility”“arteriosclerosis”高频,疾病被视为衰老伴生物;
1971-2000:“deficits”“neurotransmitter”兴起,疾病转向“可逆性化学失衡”;
2001-2020:“biomarker”“preclinical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GTJ08-2001-2016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ocx VIP
- 污泥( 废水)运输服务方案(技术方案).doc
- 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2025.docx
- 初中英语语法大全.pdf VIP
- 八升九分班考数学试卷.docx VIP
- DB3711_T 165-2025 中小企业劳动用工风险防控服务规范.pdf VIP
- DB3711_T 167-2025 夏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 VIP
- 北师大版八升九数学试卷.docx VIP
- 原子结构 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VIP
- 沃尔沃-V90 Cross Country-产品使用说明书-2020款 T5 AWD 智尊版-V90CC T5 PZ10GC1-3110819w46V90CC_OMA~Z.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