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武汉往事:⼀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引⾔
武汉,这座⻓江与汉⽔交汇处的城市,拥有3500多年的建城史和深厚的⽂化底蕴。在漫⻓
的岁⽉中,武汉经历了⽆数⻛云变幻,也孕育出独特的城市⽂化和⽣活现象。从“不夜港”
的码头⽂化到全⺠夏夜“⽵床阵”的市井⻛情,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筒⼦楼⽣活到改⾰开初
期的汉正街商业传奇,再到曾经遍布街头的“⿇⽊”三轮⻋……这些独特的⽂化现象构成了
武汉⼈共同的集体记忆。它们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城市性格的写照。本书将按历史脉络
和主题分类,对武汉20世纪出现的各类独特⽂化现象进⾏全景式的记述与解读,展现这座
城市鲜活的历史与⼈⽂⻛貌。
第⼀章码头⻛云:⼤江⼤湖孕育的江湖⽂化
1.1“货到汉⼝活”——九省通衢的商贸传奇
武汉地处⻓江中游,两江交汇、九省通衢,⾃古就是重要的⽔陆交通枢纽和商贸中⼼。早
在明清时期,汉⼝凭借汉⽔改道后的区位优势迅速崛起,成为“天下四聚”之⼀。“货到汉⼝
活”的⺠谚,⽣动反映了汉⼝作为商品集散中⼼的繁荣景象。⻓江与汉江的港⼝、码头、⽔
运,是武汉城市萌芽、⽣发与繁盛的根柢与基础。正如学者所指出的:“如果说武汉城市⽂
化是⼀个多元共存的⽂化体系,那么码头⽂化就是其中的主体部分,对其他诸如商业⽂
化、宗教⽂化、知⾳⽂化、⾸义⽂化等都有深刻的影响。”
汉⼝开埠后,外国商船和⼯⼚纷⾄沓来,武汉成为内陆开的前沿。1861年汉⼝设⽴租
界,随后英、俄、法、德、⽇等国相继在汉设⽴领事馆和商⾏。⼀时间,各国货轮云集⻓
江,武汉码头呈现出“⼗⾥帆樯依市⽴,万家灯⽕彻宵明”的盛景。依托便利的⽔运和⼴阔
的腹地市场,武汉迅速发展为华中地区最⼤的物资集散中⼼和贸易⼝岸。到清末⺠初,武
汉已是仅次于上海的第⼆⼤对外通商⼝岸,被誉为“东⽅芝加哥”。
历史照⽚:繁忙的港⼝或码头,船只和⼈群熙攘
商贸的繁荣孕育了武汉独特的码头⽂化。南来北往的客商、⽔⼿、挑夫汇聚于此,带来了
各地的⻛俗与语⾔,也形成了武汉⼈开包容、敢为⼈先的性格底⾊。在码头上讨⽣活的
⼈们讲义⽓、重然诺,形成了⼀套江湖规矩。这种⽂化既包含豪爽⼤⽓的⼀⾯,也带有争
勇⽃狠的江湖习⽓。传统武汉码头⽂化建⽴于农耕⽂明之上,与⼩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相
表⾥,也产⽣了⼀些⽂化劣根性,如封闭保守的思维、急功近利的⼼态、“打码头”式的江
湖做派等。但总体⽽⾔,码头⽂化给予武汉⼈的是开阔的眼界和包容的⼼胸,以及善于接
受新事物、敢为天下先的开拓意识。
1.2码头⽣活与市井百态
武汉的码头不仅是货物集散之地,更是市井⽣活的舞台。旧⽇汉⼝江边,从清晨到深夜都
是⼀派繁忙景象。天刚蒙蒙亮,搬运⼯们就喊着号⼦装卸货物;到了傍晚,码头上的挑
夫、纤夫收⼯后,会聚在江边的⼩酒馆⾥喝上⼀碗“⽼万成”酸梅汤或冰镇⽶酒,⽤粗嗓⻔
谈天说地。武汉⼈把这种在码头上讨⽣活的群体称为“码头⼈”,他们的⽣活艰⾟却充满江
湖⽓息。
在码头上讨⽣活,需要抱团互助,也难免争强⽃狠。不同帮派各据⼀⽅码头,为了利益经
常发⽣冲突,俗称“打码头”。这种江湖习⽓在⽼武汉的市井中留下了深深烙印。武汉⼈说
话直来直去,嗓⻔⼤,脾⽓⽕爆,被外地⼈戏称为“天上九头⻦,地下湖北佬”。这⼀⽅⾯
体现了武汉⼈精明强悍的⼀⾯,另⼀⽅⾯也与码头⽂化中尚勇好⽃的传统有关。
但码头⽂化也孕育了武汉⼈讲义⽓、重情义的品格。在码头上混饭吃的⼈,最看重“义⽓”
⼆字。遇到同乡或同⾏有难,往往会拔⼑相助。这种江湖义⽓延伸到市井⽣活中,使得武
汉的街坊邻⾥关系⾮常热络。谁家有个⼤事⼩情,邻居们都会主动帮忙,“远亲不如近邻”
在武汉得到很好的体现。武汉⼈还喜欢扎堆聊天、吹⽜,这种豪爽的性格和码头⼯⼈豪爽
的做派⼀脉相承。
值得⼀提的是,武汉的码头⽂化还催⽣了丰富多彩的⺠俗和艺术。过去码头上的搬运⼯、
纤夫创作了许多号⼦和⺠谣,如《推船歌》《纤夫谣》等,这些⼝头艺术反映了他们的劳动
和⼼声。此外,武汉的地⽅戏曲(如汉剧、楚剧)、曲艺(如湖北⼤⿎、渔⿎)中也融⼊了
码头⽂化的元素,语⾔质朴⽣动,带有浓厚的江湖味道。可以说,码头不仅是武汉城市发
展的摇篮,也是武汉市井⽂化的源头。
1.3从“不夜港”到⽂化新篇
近代的武汉码头曾是名副其实的“不夜港”。每当夜幕降临,江边灯⽕通明,货船的汽笛
声、搬运⼯的号⼦声、⼩商⼩贩的吆喝声交织成⼀⽚,通宵达旦。这种繁荣⼀直持续到20
世纪中叶。新中国成⽴后,武汉作为重要⼯业基地,码头的运输功能更加突出,武钢的矿
⽯、汉阳造的钢材、各地的粮⻝和百货都通过⻓江运往四⾯⼋⽅。
进⼊改⾰开新时期,随着陆路交通和现代物流的发展,武汉的传统码头逐渐退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