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西汉平帝王莽篡汉的历史经过
引言:衰朽王朝的权力真空
站在两千年前的长安街头,暮春的柳絮飘落在未央宫的残垣上,西汉王朝的气数已近油尽灯枯。自汉元帝以降,皇帝多短寿早夭,成帝在位26年无嗣,哀帝仅6年便崩逝,平帝刘衎登基时不过9岁——这个由王莽选定的小皇帝,名义上是刘氏江山的主人,实则早已沦为权力棋盘上的提线木偶。当历史的指针转向公元8年,54岁的王莽在未央宫前接过“禅让”诏书,西汉王朝至此终结。这场看似平和的权力更迭背后,是近三十年的精心布局、四代外戚的权力博弈,更是一个时代矛盾的总爆发。
一、王莽崛起的土壤:西汉末年的社会困局
要理解王莽篡汉的必然性,必须先看清西汉末年的社会底色。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帝国的运行逻辑逐渐从“霸王道杂之”转向儒家理想主义,但制度更新的速度远跟不上社会矛盾的积累。
1.1土地兼并的恶性膨胀
成帝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汉书·张禹传》)。类似的记载在《汉书》中屡见不鲜:贵族、官僚、豪强通过巧取豪夺,将大量自耕农的土地据为己有。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么沦为佃农(“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要么流亡为“流民”——据《汉书·哀帝纪》载,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关东流民竟达数十万人,“至京师者以千数”,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1.2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乱局
从元帝皇后王政君开始,王氏外戚逐渐掌控中枢。成帝时,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相继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形成“一门十侯,五大司马”的局面。与此同时,宦官势力也在膨胀:元帝时石显专权,成帝时弘恭弄权,皇帝的权威被严重稀释。哀帝试图扭转局面,重用男宠董贤为大司马,却因董贤“无他材能”(《汉书·董贤传》)导致朝纲更乱。当哀帝25岁暴毙时,朝堂之上竟无人能稳定局势——这为王莽的复出提供了绝佳契机。
1.3儒家理想的政治投射
西汉后期,今文经学盛行,“天人感应”“五德终始”之说深入人心。士大夫阶层普遍认为,当政者若失德,“天命”便会转移。这种思想在民间亦有广泛市场:成帝时齐人甘忠可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称“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哀帝甚至一度改元“太初元将”,自号“陈圣刘太平皇帝”,试图通过“再受命”缓解危机。这种对“新天命”的集体期待,为王莽以“儒家圣人”形象登场铺就了舆论基础。
二、从道德楷模到权力核心:王莽的进阶之路
王莽并非天生的权臣。《汉书·王莽传》记载他“父曼蚤死,不侯”,在王氏家族中属于旁支。但正是这种“边缘地位”,反而成就了他早期的“道德人设”。
2.1青年时期的“另类贵族”
王莽少时“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极孝,“养孤兄子,行甚敕备”。伯父王凤病重时,他“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汉书·王莽传》),这份孝心让王凤临终前特意叮嘱王政君:“莽可用。”此后,他历任黄门郎、射声校尉,“爵位益尊,节操愈谦”——常将俸禄分予宾客,甚至卖掉车马救济穷人,一时“虚誉隆洽,倾其诸父”。
2.2第一次掌权与短暂蛰伏
绥和元年(前8年),38岁的王莽接替叔父王根成为大司马,这是他首次进入权力中枢。上任后,他立即推动两项改革:一是奏请“限田令”,规定“诸王、列侯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二是限制奴婢数量,“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尽管这些政策因既得利益集团反对未能彻底执行,但已让他赢得“改革者”的声望。
好景不长,哀帝继位后,其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家族开始排挤王氏。建平二年(前5年),王莽被迫“上书乞骸骨”,回到封地南阳。在南阳的三年里,他刻意保持低调:次子王获杀奴,他竟逼其自杀,“切责获,令自杀”(《汉书·王莽传》)。此举在“奴婢视同财产”的时代引发巨大震动,“吏民上书冤讼莽者以百数”,为他积累了更深厚的民意基础。
2.3平帝时期的全面控局
元寿二年(前1年),25岁的哀帝暴毙,傅、丁外戚失势。王政君当天便收走皇帝玺绶,召王莽入宫“佐政”。此时的王莽已非当年的青涩权臣,他的第一步是清除异己:逼董贤自杀,罢免其党羽;第二步是立9岁的中山王刘衎为帝(即平帝),将朝政实权牢牢攥在手中;第三步是联姻固权——元始四年(4年),他将女儿嫁给平帝为皇后,“聘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汉书·王莽传》),既成国丈,又得巨财,更巩固了“国之柱石”的形象。
三、从“摄皇帝”到“真天子”:篡汉的关键步骤
如果说平帝继位前的王莽是“权臣”,那么平帝在位的五年(1-5年),他已完成从“道德偶像”到“实际统治者”的蜕变。这场权力更迭没有刀光剑影,却处处暗藏玄机。
3.1舆论造势:符命与祥瑞的狂潮
王莽深諳“天命”的重要性。元始元年(1年),益州塞外蛮夷“献白雉一,黑雉二”,群臣称“周公辅成王,越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