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百团大战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巩固
一、引言:1940年的敌后困局与破局契机
1940年的华北大地,笼罩在日军“囚笼政策”的阴云之下。当时,距离全面抗战爆发已逾三载,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逐渐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而敌后战场却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我曾在山西武乡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见过一张老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日军的铁路、公路、据点——正太、同蒲、平汉三条铁路如三条铁索,将华北分割成无数小块;县与县之间的公路像蛛网般延伸,每隔几里就有碉堡和炮楼;更有甚者,日军提出“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封锁策略,企图将敌后抗日根据地困死在“囚笼”里。
那时的根据地有多艰难?我采访过一位当年的民兵队长,老人回忆:“1939年冬天,我们村30多户人家,有20户断了盐。鬼子把井陉的盐矿封得严严实实,咱们的运盐队过封锁线,十次有八次被打回来。”不仅是物资短缺,日军的“扫荡”频率也越来越高。据《晋察冀边区抗战资料选编》记载,1939年至1940年上半年,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千人以上“扫荡”109次,万人以上“扫荡”9次。更致命的是,国民党内部“曲线救国”论调甚嚣尘上,部分人污蔑八路军“游而不击”,敌后军民的士气面临着内外双重考验。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改变敌后抗战格局的战役悄然酝酿。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部向晋察冀军区、120师、129师发出《战役预备命令》,明确提出“彻底破坏正太线若干要隘,消灭部分敌人……截断该线交通”的作战目标。这道命令的背后,是彭德怀、左权等将领在窑洞里反复研究地图的身影,是侦察员冒死穿越封锁线传回的情报,更是根据地军民“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呐喊——百团大战,既是破“囚笼”的利刃,更是敌后根据地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
二、百团大战:从破袭到反扫荡的全维度较量
2.1战役决策:从“交通总破袭”到“百团齐发”的战略跃升
1940年春,八路军总部的作战室里,一张华北地图被红笔圈得密密麻麻。左权将军用放大镜指着正太铁路说:“这条线连接山西煤都阳泉和河北重镇石家庄,每天运出的煤炭够日军三个师团用一个月。更要紧的是,它把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根据地隔成两半。”彭德怀点燃旱烟,烟灰落在地图上的娘子关位置:“破了正太,就是砍断鬼子的‘脊椎骨’。”最初的计划是集中22个团的兵力,重点破袭正太线及周边铁路。但随着各根据地纷纷请战——晋察冀军区主动要求负责正太线东段,120师提出破袭同蒲线,冀南军区请求破坏平汉线——最终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百团大战”由此得名。
2.2三阶段作战:从主动破袭到艰苦反制的战术演进
第一阶段(8月20日-9月10日):交通总破袭战
8月20日夜,华北的月光被硝烟遮蔽。正太线阳泉段,129师385旅的战士们扛着炸药包摸向铁路桥,民兵们带着铁镐、撬棍紧随其后。据《陈赓日记》记载:“20时整,正太线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战士们像下山的猛虎,有的炸铁轨,有的烧枕木,有的拆电线杆。”仅一夜间,正太线80%的路段被破坏,阳泉煤矿的设备被砸得稀烂,日军的“煤炭运输线”变成了“瘫痪线”。这一阶段,八路军共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摧毁桥梁213座,相当于把日军在华北修了三年的交通网撕掉了一半。
第二阶段(9月22日-10月上旬):拔点攻坚与扩大战果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打断敌人的腿”,第二阶段就是“挖掉敌人的牙”。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榆辽公路。榆社县城是日军的重要据点,工事坚固到用炸药包都炸不开。129师386旅的战士们想出“坑道爆破”的办法——从百米外挖地道到城墙下,埋下300公斤炸药,一声巨响后,城墙被炸开20多米的缺口。战士们喊着“冲啊!”潮水般涌进县城,连日军指挥官都惊叹:“支那军队竟有如此巧妙的战术!”这一阶段,八路军拔除据点293个,其中不少是日军自诩“固若金汤”的核心工事。
第三阶段(10月6日-12月5日):反“扫荡”中的韧性坚守
日军被打疼了。从10月开始,华北方面军调集10余万兵力,对各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他们实行“三光政策”,见人杀、见房烧、见粮抢。晋东南的沁源县,日军放火烧了1400多间民房,把老百姓赶到村外的空地上,用刺刀逼着“指认八路军”。但群众宁肯被打昏,也不肯说一个字。八路军则化整为零,开展“麻雀战”“地雷战”。有个叫李勇的民兵队长,带着队员在村口埋了“连环雷”,日军踩响第一个雷,炸飞的石头又引爆了第二个,一次就炸死13个鬼子。据统计,反“扫荡”阶段八路军作战1800余次,歼敌2万余人,硬是把日军的“清剿”打成了“消耗战”。
2.3战役特点:军民一体的人民战争典范
百团大战最动人的,是“全民皆兵”的场景。在河北阜平,70岁的赵大娘带着儿媳连夜赶制军鞋,她说:“咱做一双鞋,战士就能多走十里路打鬼子。”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12岁的儿童团员小柱子,装成拾粪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