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条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条件

1937年7月7日深夜,卢沟桥畔的枪声划破了华北夏日的宁静,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向驻守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这场被称为”七七事变”的冲突,不仅是中日之间局部摩擦的升级,更是近百年来多重历史条件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全面战争为何在此时爆发,需从国际局势的动荡、日本的战争准备、中国的复杂国情以及矛盾的长期积累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国际局势的动荡: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与列强的纵容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如同一个被经济危机点燃的火药桶。1929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大危机,不仅摧毁了各国的工业体系,更彻底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对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日本而言,这场危机的冲击尤为剧烈——工业总产值两年内暴跌32.9%,出口额减少近半,农村地区甚至出现”卖女换粮”的惨剧。当日本民众在饥饿线上挣扎时,军部势力却敏锐嗅到了机会:通过对外扩张转移国内矛盾,既能掠夺资源,又能激发民族主义情绪,可谓”一石二鸟”。

此时的国际社会却陷入集体麻木。作为战后国际秩序核心的国际联盟,在”九一八事变”后表现出惊人的软弱。1932年,国联派出的李顿调查团耗时7个月完成的报告,虽承认”满洲国”是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却提出”国际共管东北”的荒谬方案。这种”和稀泥”的态度,让日本看透了国联的无能。英法等欧洲列强正被经济危机和德国扩张搞得焦头烂额,美国则奉行”孤立主义”,对亚洲事务漠不关心。1934年,日本宣布退出国联;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东西方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国际社会的绥靖政策,就像给日本的扩张野心按下了”加速键”。

二、日本的战争准备:军国主义体制的强化与扩张野心的膨胀

日本的侵华野心并非始于1937年,而是根植于明治维新后的”大陆政策”。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时,就提出”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口号,将朝鲜和中国东北视为”利益线”。1894年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尝到了对外扩张的甜头,也让军部势力逐渐凌驾于政府之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完成了战略前沿基地的建设。

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化。1931年至1936年,日本军费开支占财政预算的比例从31%飙升至47%,钢铁、煤炭等战略物资的生产全部纳入军事计划。为了煽动战争狂热,政府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甚至街头演讲,将”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大东亚共荣”等谬论灌输给民众。东京街头的报童举着”满洲事变捷报”的号外奔跑,乡村教师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唱《出征士兵之歌》,普通家庭主妇被组织起来为前线缝制慰问袋——整个日本社会被绑上了战争机器。

1936年”二二六兵变”是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确立的关键节点。一群少壮派军官刺杀了多名内阁高官,虽被镇压,却迫使政府加速军部化。新上台的广田弘毅内阁完全听命于军部,制定《国策基准》,明确将”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和”向南方海洋发展”作为基本国策。此时的日本,上至首相,下至士兵,都在为全面侵华做最后的准备:扩建兵工厂、增派华北驻军、绘制中国军事地图……战争的阴云已笼罩东亚。

三、中国的复杂国情:从分裂到觉醒的关键转折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十字路口。1928年北伐完成后,南京国民政府虽名义上统一全国,却面临着多重挑战:国共两党因阶级矛盾持续内战,地方军阀如桂系、晋绥系、西北军等各据一方,经济上仍是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国家,工业产值仅占GDP的10%。更致命的是,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将主要精力用于围剿红军,对日本的步步紧逼采取妥协退让。

但妥协换不来和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百日沦陷;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闸北被战火夷为平地;1933年长城抗战失利,《塘沽协定》让日本势力渗入华北;1935年”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更使河北、察哈尔两省主权名存实亡。国民政府的退让,反而助长了日本的野心。1935年11月,日本策划”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试图将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

与政府的妥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众觉醒的浪潮。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喊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游行队伍被军警水龙喷射仍不退却;上海的纱厂工人组织抗日救国会,拒绝为日商工厂工作;东北的山林里,杨靖宇领导的抗联战士啃着树皮草根,与日军周旋。1936年”西安事变”的爆发,更是将这种民族情绪推向高潮——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尽管国民政府仍存犹豫,但全国上下”抗日救亡”的呼声已不可阻挡。

四、矛盾的总爆发:从”华北事变”到”七七事变”的量变积累

如果说前面的历史条件是”火药”,那么1935年后的”华北事变”就是不断摩擦的”火星”。日本为实现”华北自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