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docx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陈巨莲张勇

联系电话邮箱:chenjulian@caas.cn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制定背景、起草过程等(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提出,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批准,正式列入2023年国家标准复审修订计划(国标委发〔2023〕64号),计划号为T-326,下达任务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单位牵头制定《小麦条锈病、吸浆虫防治技术规范第2部分:小麦吸浆虫》国家推荐性标准。

国家标准GB/T24501.2-2009“小麦条锈病、吸浆虫防治技术规范第2部分:小麦吸浆虫”为本修订计划沿用题目,其中2个小麦病虫害对象‘小麦条锈病’‘吸浆虫’分别属于2个修订国家标准计划。本标准中已经没有第1部分了,因此标准题目中“条锈病、”“第2部分”字样也没必要。为了国家规范标准名称,建议本标准题目由“小麦条锈病、吸浆虫防治技术规范第2部分:小麦吸浆虫”更名为“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规范”。

2

(如果送审稿的标准名称与下达任务名称不一致,需要单独一段说明修改前后的标准名称以及相应理由。)

(二)制定背景

简要介绍标准起草的目的,发布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对行业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且人多地少,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是世界上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小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0%左右。由于小麦种植地域广泛、生态类型多样,病虫害发生种类繁多,其中经常造成经济损失的有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吸浆虫、蚜虫和麦蜘蛛等。据统计,我国常年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约10亿亩次,其中,病害和虫害各约5亿亩次,防治面积13亿亩次,防治费用超过140亿元(按每亩11元计),防治后因病虫为害仍损失小麦30~60亿公斤,同时还严重降低小麦品质。小麦吸浆虫是小麦区域性的毁灭性害虫,其间歇式暴发的特点和特殊生活史导致防治较为困难,在黄淮海麦区、西北麦区严重发生。气候变暖导致吸浆虫在我国的分布出现北扩东移现象,使麦红吸浆虫成虫羽化高峰期与冬小麦抽穗期更接近,对小麦籽粒形成的敏感生育期造成严重威胁,从而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损失。耕作栽培制度的变革以及收获方式的改变对小麦红吸浆虫的防治造成不利影响。目前,我国对吸浆虫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化学农药的过量或不合理使用无疑增加了其抗药性、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给小麦生产造成更大的损失。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作物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治策略是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重要途径,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技术规范是实施防治策略的重要保障。制标单位于2009年制定了《小麦条锈病、吸浆虫防

3

治技术规范第2部分:小麦吸浆虫》(GBT24501.2-2009),该推荐性国家标准发布实施以来,用于国家小麦区域性吸浆虫监测、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小麦病虫害重点研发计划及联合攻关项目,服务全国广大科研、教学、推广、行政管理部门,得到了普遍接受和高度认可,规范了小麦小麦吸浆虫监测技术方法、抗虫品种鉴定程序和化学防治技术及效果评价原则。经过14年的应用检验,实用性强、应用效果好,为小麦吸浆虫防治等提供了规范性、标准化技术方法,对指导和推动我国小麦害虫防控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吸收近年来小麦吸浆虫研究的最新成果、防控技术和方法,提升对吸浆虫的监测、抗虫品种布局及防控能力,迫切需要尽快研究修订防治技术规范。将发生为害规律新进展,抗虫品种评价规范的修订要点,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药剂与农药减施增效等新型防控技术规范化纳入;此外原标准中有些化学药剂已被淘汰,需要删除或更替。在技术推广与生产实践中,由于没有更新的防治技术规范,导致新的技术难以在小麦吸浆虫重发区有效采用。因此,该国标的修订,对科学有效防控小麦吸浆虫为害,避免其种群严重回升、暴发成灾,保障我国小麦安全生产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四)编写人员与分工

编写人员:陈巨莲、张勇、巩中军、刘慧、倪汉详、李彤、王倩。

标准制定过程主要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农

4

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的陈巨莲、张勇、武予清、刘慧、倪汉详、王倩参与资料收集、文本完成、市场调研、实验室比对、数据处理等工作。

表1.主要起草人员信息及任务分工

姓名

单位

职称

文档评论(0)

std3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