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库
陶瓷馆陶黑陶
馆陶是龙山文化的重要部分,经过发展,馆陶黑陶以自己的独特工艺,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馆陶黑陶
产地馆陶黑陶产于邯郸东部的馆陶县。据史书记载:馆陶因此得名。馆陶处在黄河中下游,为黄河冲积平原,大量优质的粘土是制陶的天然原材料,为制陶业的兴盛奠了基础。
我国的造型艺术始于陶,史书记载:“神农作瓦曰陶”。宋应星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陶埏》对陶器工艺有这样一段概括:“水火既济而土合”。历史相传,古时候馆陶县有座大山叫陶山,陶山一带以盛产黑陶而闻名,据说馆陶的名字就源于陶山黑陶,古人所谓“陶山者,山如陶,陶如山也”即为明证。沿馆陶卫河两岸的毛圈、刘圈一带有皇窑72座,主要烧制皇城砖和黑陶。
历史1928年春,济南龙山镇城子崖一处崖坡坍塌,使一处距今四千多年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得以重见天日,也明确证实了龙山文化即黑陶文化的存在。据有关专家考证,北京紫禁城所用砖即产于此地,这一点从窑址残存的残迹和发掘出的古陶制品也大可证实。
馆陶黑陶文化博大精深,它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是原始社会后期龙山文化的代表,是古代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杰作。即使最粗砺的陶,也会让我们联想到承载人类生活的土、照耀人类精神的火,以及滋养人类生命的水。历史
文化黑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制陶工艺达到空前发展,也向后人展示了制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历史上,较彩陶烧制技术更先进的黑陶出现在彩陶之后,黑陶制作工艺的繁复先进,让世人惊叹来自古老的文明。当时,馆陶的先人已掌握了先进的封窑技术,让弥漫在窑中的浓烟通过科学的渗碳原理,将烟中的碳粒渗入坯体而呈黑色,黑陶制作工艺让世人体会到了通过“陶熏”成品、成性的过程。
黄河的恩赐,大量优质粘土的沉积,为馆陶制陶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勤劳、聪慧的馆陶人经过不懈的研究和发掘,黑陶的制作工艺终于被诠释破译。馆陶黑陶叩之有鸣玉之声,富墨玉之美,泛青铜之光,做工精细考究,形意丰富统一,古朴典雅,奇丽华贵,高则三米之巨,富贵豪华;微则火柴盒可容,精细考究,颇宜室内装点,更具欣赏、收藏价值。文化
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