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4、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均一性,加上地壳内部热能的变化,使地壳各部分岩石受到一定的力(即地应力)的作用。地应力作用尚未超过岩石的弹性限度时,岩石会产生弹性形变,并把能量积累起来,当地应力作用超过地壳某处岩石的强度时,就会在那里发生破裂,或使原有的破裂带重新活动。它所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从而引起地壳的颤动,产生震撼山岳的地震。关于地震的类型一般分为三类:(1)陷落地震:是由于巨大的地下岩洞崩塌所造成的。一般只在附近造成微小振动,不会影响到较远地区。如石灰岩地区,因岩溶发育而引起的洞穴坍塌。(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而引起的地壳震动。这一类地震一般都很小。(3)构造地震:绝大多数地震是由于地壳本身运动所造成的,称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破坏性强,因此造成的危害性也最大。二、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范围以外的能源所产生的地质作用。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以及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地球的重力能等。其作用方式有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其最终的结果是使地貌趋于平坦。§1.1地球及地球的构造§1.2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地壳的物质组成§1.3地质作用概述地壳及地质作用概述一、地球的空间位置和形状:两个重要更正:§1.1地球及地球的构造1、“冥王星”被逐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列在2006年8月24日于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的冥王星被逐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列。至此,传统意义上的太阳系九大行星,变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大行星。2、珠穆朗玛峰高度重新计量:2005年10月9日,由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珠穆朗玛峰顶岩石面海拔高度为8844.43米±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米),同时宣布1975年公布的珠穆朗玛峰数据8848.13米停止使用。地球表面积达5.1亿km2,由海洋(71%)和陆地(29%)组成。它们在地表的分布很不规则,我们把大片陆地叫做大陆或洲,大片海域叫海洋,散布在海洋或河湖中的小块陆地叫岛屿。陆地和海底都是高低不平的。大陆最高峰:我国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海洋深沟:太平洋中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海渊深达11033米,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二、地球的内部圈层及主要特征:地球像一个鸡蛋,具有圈层构造。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一级圈层。壳-幔界面为莫霍面;幔-核界面为古登堡面分圈依据:根据地球物理,特别是地震波的资料得出,各圈层之间为地震波速不连续面。(一)地壳:莫霍面以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圈层称为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坚硬外壳。它的平均厚度在大陆上约为33km(20-80km),在大洋底为7km。地壳上部岩石平均成分相当于花岗岩类岩石,其化学成分富含硅、铝,又称硅铝层;地壳下部岩石成分相当于玄武岩类岩石,其化学成分除硅铝外,铁镁相对增多,又叫硅镁层。在有的地方只有很薄的硅铝层或完全缺失硅铝层,比如洋底。(二)地幔:地幔是位于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2891km)以上的圈层。根据地震波速在400km和670km深度上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可将地幔分成由浅至深的三个部分:上地幔、过渡层和下地幔上地幔的深度为莫霍面~400km。目前的研究认为上地幔的成分接近于超基性岩即二辉橄榄岩的组成。在60~150km间,许多大洋区及晚期造山带内有一低速层,可能是由地幔物质部分熔融造成的,成为岩浆的发源地,又称软流圈。过渡层的深度为400~670km,地震波速随深度加大的梯度大于其他部分,是由橄榄石和辉石的矿物相转变吸热降温形成的。下地幔深度为670~2891km,目前认为下地幔的成分比较均一,主要由铁、镍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组成。(三)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称为地核。又可以细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地核的物质,一般认为主要是铁,特别是内核,可能基本由纯铁组成。一些学者推测地核的成分中应含有少量的镍。外核为液态,密度较内核小,除铁、镍外,还应有少量轻元素存在。据推测,轻元素可能是硫、硅。§1.2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地壳的物质组成1、质量和密度地球的质量为:5.98×1027克。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地心密度可达16—17克/厘米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