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现象.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现象

引言

站在洛阳城残破的城垣下,望着护城河上浮着的断戟与枯叶,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光武中兴”后最繁华的都会。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的火光,像一把利刃划开了东汉王朝的盛世外衣,露出内部溃烂的肌理;而公元189年董卓引兵入洛,则彻底撕开了帝国最后的遮羞布——从此,州郡牧守各拥强兵,豪族大姓自筑坞堡,中原大地陷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状。这场持续近百年的军阀割据,不仅终结了两汉四百年的统一,更塑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三国时代。要理解这段历史的脉络,我们需要从源头说起。

一、军阀割据的形成背景:帝国大厦的裂痕

1.1政治制度的先天缺陷:外戚与宦官的恶性循环

东汉自章帝以降,皇帝多幼年继位,这为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埋下伏笔。和帝10岁即位,窦太后临朝,其兄窦宪”威权震朝廷”;安帝13岁登基,邓太后掌权,其兄邓骘官至大将军;顺帝11岁继位,梁太后临朝,其兄梁冀更是跋扈到”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甚至毒杀质帝。当皇帝长大欲夺回权力时,只能依靠身边宦官:和帝联合郑众诛窦氏,安帝借李闰除邓氏,桓帝用单超灭梁氏。这种”小皇帝-外戚-宦官”的权力游戏,导致中央政府陷入”外戚得势-宦官夺权-新外戚上台”的死循环。到灵帝时期,宦官”十常侍”更是嚣张到”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残,为人蠹害”(《后汉书·宦者列传》),连大将军何进都要与他们明争暗斗。

1.2经济基础的动摇:豪强地主的崛起

光武帝刘秀本就是南阳豪强出身,东汉政权从建立起就与豪强地主深度绑定。这些豪族通过”占田荫客”不断扩张:他们兼并大量土地,“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后汉书·仲长统传》);同时控制”部曲”(私人武装)和”宾客”(依附人口),形成”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的独立经济单元。到东汉中后期,像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弘农杨氏”四世太尉”这样的世家大族,不仅掌握地方经济命脉,更通过”察举制”垄断仕途——州郡官员多出自其门,地方豪强与中央官僚形成利益共同体。当中央权威衰落时,这些豪强自然成为割据一方的潜在力量。

1.3直接导火索:黄巾起义与州牧制度的改革

公元184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发动黄巾起义,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面对来势汹汹的农民军,东汉朝廷发现原有的地方军事体系根本无法应对:刺史本是监察官,“秩六百石”却”周行郡国,省察治状”,既无兵权也无足够权威;郡太守虽掌兵,但辖区有限,难以跨郡协同作战。为了快速平乱,中平五年(188年),太常刘焉提出”改刺史为州牧”的建议:“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后汉书·刘焉传》)灵帝采纳后,刘焉本人出任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刘虞为幽州牧。这一改革看似是平乱的权宜之计,却彻底改变了东汉的地方行政结构——州牧”内亲民事,外领兵马”,集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直接导致”州任之重,自此而始”(《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

二、军阀割据的发展过程:从乱局初现到群雄并立

2.1董卓之乱:中央权威的彻底崩塌(189-192年)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驾崩,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与宦官集团的矛盾白热化。何进为诛灭”十常侍”,竟愚蠢地召并州牧董卓进京。董卓率凉州军入洛后,立即废少帝、立献帝,自封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纵容士兵”剽虏资物,妻略妇女”(《三国志·董卓传》)。他的倒行逆施激起天下共愤,初平元年(190年),袁绍、袁术、曹操等十八路诸侯组成”关东军”,以”诛董卓,清君侧”为名起兵。董卓为避锋芒,强行迁都长安,临走前焚烧洛阳,“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后汉书·董卓传》)。这场浩劫不仅让洛阳这座百年都城化为废墟,更让东汉中央政府彻底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诸侯们发现,所谓”勤王”不过是块遮羞布,真正的权力来自手中的军队和地盘。

2.2诸侯混战:从联盟到分裂(192-208年)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但凉州军余部李傕、郭汜旋即反攻长安,杀王允、逐吕布,献帝沦为傀儡。此时,各地州牧、太守、豪强纷纷自立:袁绍夺冀州,曹操据兖州,公孙瓒占幽州,袁术霸淮南,刘表领荆州,刘焉守益州,孙策入江东……这些势力为扩张地盘互相攻伐,上演了一幕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码。比如袁绍与公孙瓒的”界桥之战”,曹操与吕布的”濮阳之战”,袁术与刘备的”徐州之争”,每一场战争都伴随着人口锐减和经济崩溃。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鼎盛时期全国人口约5900万,到建安年间(196-220年)已不足1000万,“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仲长统《昌言》)。

2.3三足鼎立:割据格局的固化(208-220年)

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是重要转折点。曹操在统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