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怎样描写竹子的特征外形
一、竹干的形态特征与描写要点
观察竹子的外形时,竹干是最醒目的主体部分,其形态特征包含高度、粗细、直立性等基础属性,以及颜色、质感等细节特征。掌握这些要素的描写方法,能为整体刻画奠定扎实基础。
1.1竹干的整体轮廓
1.1.1高度与粗细的量化描述
竹子的高度因品种差异较大,常见的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成年后可达10-20米,而小径竹如菲白竹(Sasafortunei)仅1-3米。描写时需注意量化表达,例如“一株碗口粗的新竹,约有三层楼高”比“很高的竹子”更具体。竹干的粗细可用“直径”或日常物品类比,如“主干最粗处约8厘米,接近成年人手腕的周长”。
1.1.2直立性与柔韧性的动态表现
多数竹类主干直立,但并非完全僵硬——新竹因纤维未完全木质化,顶端会微微向一侧倾斜;老竹虽挺拔,遇强风时也会整体弯曲。描写时可加入动态场景,如“暴雨中,竹干弯成弓形却始终未折,雨停后又缓缓弹直,叶尖还挂着透亮的水珠”,既体现直立性,又突出柔韧性。
1.2竹干的表面特征
1.2.1颜色变化的阶段性观察
竹干颜色随生长阶段显著变化:新竹(出土1年内)多为鲜嫩的青绿色,表面覆盖细密的白色蜡粉(竹霜),阳光下泛着淡蓝光泽;半年后蜡粉逐渐消退,颜色转为深绿;3年以上老竹则呈现暗绿或黄绿色,部分品种(如黄槽竹)会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描写时需明确时间节点,例如“这株新竹尚裹着半片笋壳,竹身青中透嫩,像刚打磨的翡翠,细看还有层薄霜,手指轻擦便留下淡白的痕迹”。
1.2.2表面质感的细节捕捉
新竹表面光滑细腻,用手触摸几乎无摩擦感;1年以上竹干开始出现细密的纵向纹路(维管束痕迹),触感略粗糙;老竹纹路加深,部分区域会有轻微凸起的斑点(竹瘿),但整体仍保持一定光滑度。这些细节可通过触觉联想强化描写,如“老竹的主干摸起来像粗陶,纹路里还嵌着少量干燥的笋衣纤维,指尖划过能感觉到细微的刺痒”。
二、竹枝的分布规律与描写技巧
竹枝是连接竹干与竹叶的过渡部分,其分布密度、生长方向和形态变化直接影响整体视觉效果。掌握分枝的规律性特征,能让描写更具层次感。
2.1分枝的生长位置与密度
2.1.1分枝起始点的层次分布
竹枝通常从竹节(竹干的环状隆起部位)处萌发,起始高度因品种而异。例如,雷竹(Phyllostachysviolascens)分枝多从竹干中上部开始,而孝顺竹(Bambusamultiplex)分枝几乎从基部就密集生长。描写时可按“基部-中部-顶部”的顺序观察,如“这丛竹子基部光溜溜的,直到离地2米处才抽出第一对分枝,往上每节都生新枝,越到顶部越茂密”。
2.1.2分枝间距的规律性描述
同一竹干上的分枝间距基本均匀,毛竹分枝间距约30-50厘米,小径竹则更短(10-20厘米)。若遇病虫害或生长环境受限(如光照不足),分枝间距会不规则。描写时可强调“规律性”或“异常性”,如“健康的竹枝每隔40厘米左右生出一对,像用尺子量过般整齐;那株被藤蔓缠绕的竹子,分枝间距忽大忽小,最宽处竟有70厘米”。
2.2竹枝的形态特征
2.2.1枝条的粗细与曲直变化
主枝(从竹干直接长出的枝条)较粗(直径约0.5-2厘米),质地坚韧,多呈直线或微曲;侧枝(主枝上的次级分枝)更细(直径0.2-0.8厘米),柔韧性更强,常自然下垂。描写时可对比主次枝差异,如“主枝像细木棍般硬挺,斜向上45度生长;侧枝却软得像绿丝带,风一吹就晃出波浪形”。
2.2.2嫩枝与老枝的差异对比
嫩枝(当年生)颜色浅绿,表面有稀疏短毛,质地脆嫩易折;老枝(1年以上)转为深绿或褐绿色,短毛脱落,表皮木质化,弯折时会发出轻微的“咔嗒”声。描写时可结合时间或季节,如“初春的嫩枝挂着晨露,绿得能滴出水来;秋冬的老枝却裹着层暗绿的“外衣”,摸上去凉丝丝、硬邦邦”。
三、竹叶的细节刻画与感官联动
竹叶是竹子最具生机的部分,其形态、排列和动态变化直接影响整体画面的鲜活度。通过细节捕捉与多感官联动,能让描写更具画面感。
3.1叶片的基础形态
3.1.1叶形的典型特征
竹叶多为披针形(叶片中部最宽,向两端渐尖),叶尖细长如针(称为“叶尖芒”),基部则收缩成短柄(叶鞘)。不同品种叶形略有差异:毛竹叶较宽(宽约2-3厘米),叶尖微卷;苦竹(Pleioblastusamarus)叶较窄(宽约1-1.5厘米),叶尖更尖锐。描写时可突出典型特征,如“竹叶像被拉长的柳叶,叶尖细得能戳破薄纸,基部却收得极窄,只留一条细线连在枝上”。
3.1.2叶片大小的量化参考
常见竹叶长度为5-20厘米(毛竹可达20厘米,菲白竹仅5厘米),宽度1-3厘米。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