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冲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冲击

引言:盛世与风暴的剧烈碰撞

公元755年冬,范阳(今北京)的寒风吹散了盛唐的歌舞升平。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南下,十五万叛军如潮水般涌入中原。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乱,不仅将”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开元盛世撕得粉碎,更在唐帝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肌理上刻下了永久的伤痕。当我们翻开《旧唐书·郭子仪传》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的记载,触摸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的诗句,便能真切感受到这场风暴对盛唐的毁灭性冲击——它不仅是一场军事叛乱,更是一个庞大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

一、政治结构的崩塌:从中央集权到藩镇割据的裂变

1.1节度使制度的异化与中央权威的消解

安史之乱的爆发,本质上是唐初以来军事制度演变的极端结果。自唐太宗时期开始推行的府兵制,到玄宗朝已因均田制瓦解而难以为继。为应对吐蕃、契丹等边疆威胁,朝廷不得不设立节度使,将边地的军事、财政、行政权集于一身。这种”兵归将有”的模式本是权宜之计,却在玄宗后期因皇帝怠政、李林甫”用胡将”的政策走向异化。安禄山一人节制三镇,辖区涵盖今东北至山西的广阔地域,兵力占全国边军的40%,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叛乱爆发后,中央的虚弱暴露无遗。长安的彍骑(中央禁军)久不训练,“皆市人白徒,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角抵拔河,翘木扛铁,日以寝斗”(《资治通鉴》卷217),面对叛军铁骑一触即溃。玄宗仓皇西逃时,护驾的禁军仅千人,连皇子皇孙都失散在乱军中。这种军事权威的崩塌,使得地方对中央的敬畏荡然无存。平叛过程中,为快速集结兵力,朝廷又不得不授予更多节度使权力,甚至对投降的叛军将领采取”以藩制藩”策略,如田承嗣、李怀仙等降将被任命为节度使,埋下了日后藩镇割据的种子。

1.2藩镇割据格局的形成与中央控制的碎片化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帝国的政治地图已面目全非。河北地区形成了”河朔三镇”(魏博、成德、幽州),这些藩镇”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旧唐书·田承嗣传》),节度使职位父死子继或部将拥立,中央仅能象征性任命。中原地区为防御河朔,设置了汴宋、徐泗等”防秋”藩镇,这些藩镇虽名义上服从中央,却也截留赋税、扩充兵力。就连南方的泽潞、鄂岳等镇,也逐渐出现尾大不掉的趋势。

这种割据格局使得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大幅缩减。代宗时期,全国设节度使42个,其中真正听命于朝廷的仅剑南、淮南等少数几个。德宗建中年间试图削藩,却引发”四镇之乱”,叛军甚至攻入长安,迫使皇帝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此时的唐廷,已从”天可汗”的天下共主,沦为与藩镇博弈的”共主”,连长安城的安危都依赖神策军(由宦官掌控的禁军)的保护。正如中唐文人李翱所言:“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法令所制者,东西九千里,然赋税不充于王府,军府不戒严。”(《李文公集·疏改税法》)

1.3宦官专权与朝局的进一步动荡

安史之乱还为宦官干政打开了方便之门。玄宗时期高力士虽受宠信,但仅限传宣诏命;肃宗继位后,因对武将的猜忌,开始让宦官掌握军权。最典型的是鱼朝恩,他在九节度围邺城时被任命为观军容使,成为实际上的统帅,最终因指挥失误导致战役失败。德宗时期,因泾原兵变中禁军溃散,皇帝不再信任武将,正式设立宦官统领的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权倾天下,藩镇节将多出其门”(《旧唐书·宦官传》)。

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形成恶性循环:宦官为巩固权力,往往与藩镇勾结;藩镇为对抗中央,又贿赂宦官获取支持。文宗时期”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屠杀朝官千余人,宰相王涯被腰斩于市,满朝文武”行立班列,惴惴然莫敢仰视”(《资治通鉴》卷245)。这种政治生态的恶化,使得唐廷既无力整合地方,又难以进行有效改革,只能在宦官、藩镇、朝臣的三角斗争中苟延残喘。

二、经济体系的崩溃:从”公私仓廪俱丰实”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2.1人口锐减与生产体系的瓦解

安史之乱对经济的冲击首先体现在人口损失上。据《通典》记载,天宝十三年(754年)全国户数约906万,人口5288万;到广德二年(764年),户数仅剩293万,人口约1699万,锐减近三分之二。这其中既有战死、饿死的人口,更多是逃亡的流民。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口锐减直接导致耕地荒芜。华北平原作为传统粮仓,“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洛阳周边”城邑丘墟,因河为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资治通鉴》卷222),原本”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的汴河,因战乱失修而淤塞,漕运断绝。江南地区虽相对安定,但大量北方流民涌入,也造成”荆、衡、洪、鄂诸州,人户未满,土多闲田”(《唐会要·租税上》)的局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