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卢沟桥的三大特点
一、跨河联拱的独特结构设计
卢沟桥的建筑结构以“联拱”为核心特征,这种设计既适应了永定河的水文条件,又展现了古代桥梁建造的高超智慧。其结构体系由拱券、桥墩、桥面三部分有机组成,通过科学的参数配比和功能性设计,实现了承重、防洪与通行的多重目标。
1.1联拱体系的力学优势
联拱石桥(多跨连续拱券结构)与单拱石桥的最大区别在于,各拱券彼此相连,形成整体受力体系。卢沟桥共有11孔联拱,每孔拱券并非完全相同,净跨从11.4米至13.4米依次递增,中间拱最大,向两侧逐渐收窄。这种设计可将桥面荷载均匀分散至各拱,避免单孔承重过大导致的结构变形,尤其适合宽河面、强水流的环境。
1.1.1拱券参数的科学配比
拱券的“矢跨比”(拱高与跨度的比值)是关键参数。卢沟桥拱矢约为跨度的1/5,既保证了足够的拱高以通过洪水(避免泥沙淤积堵塞),又控制了拱顶高度,使桥面坡度平缓,便于车马通行。实测数据显示,桥全长266.5米,桥宽7.5米,主拱券最高处距水面约6米,这样的比例在800余年的使用中被证明能有效应对永定河的汛期冲击。
1.1.2桥墩的防冲设计
桥墩采用“船形”结构,前端设分水尖(长约4.5米),顶部嵌有三角铁柱(民间称“斩龙剑”),可将水流分成两股,减少对桥墩的直接冲击;后端则呈流线型,降低水流阻力。这种设计能有效化解洪水携带的冰块、巨石的撞击,历史上多次特大洪水中,桥墩主体结构始终保持稳定,仅需修复表层石材即可恢复使用。
二、精绝卓绝的雕刻艺术成就
卢沟桥的雕刻艺术以“数量多、种类全、工艺精”著称,集中体现在望柱石狮、栏板纹饰和抱鼓石图案中。这些雕刻不仅是建筑装饰,更承载了古代工匠对生活的观察与文化的表达,堪称“石质的艺术长卷”。
2.1望柱石狮的多元形态
全桥共有281根望柱,每根望柱顶端均雕有石狮,是雕刻最集中的区域。石狮大小不一,大狮高约90厘米,小狮仅10余厘米,且常隐藏于大狮腹下、爪间或背后,形成“大狮抱小狮”“群狮戏耍”的生动场景。传统俗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即源于此,经文物部门现代普查,石狮总数约501只,形态涵盖坐、卧、立、滚、戏球等十余种。
2.1.1雕刻技法的细腻表现
工匠通过圆雕、浮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将石狮的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毛发以卷云纹表现蓬松感,肌肉用流畅的弧线勾勒强健感,眼睛或圆睁似怒、或微眯似寐,爪部指甲锋锐如刃,甚至幼狮的绒毛都以细密的短刻线呈现。部分石狮嘴部微张,露出牙齿,舌部卷曲,连项圈上的铃铛纹路都清晰可辨,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2.1.2装饰图案的文化寓意
除石狮外,栏板、抱鼓石上的雕刻同样讲究。栏板多刻莲花宝瓶纹——莲花象征高洁,宝瓶寓意平安,二者组合传递“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景;抱鼓石则以云纹、卷草纹为主,云纹代表“高升”,卷草纹取“生生不息”之意。这些图案既避免了单调,又与桥梁的实用功能(如栏板的防护作用)完美融合,展现了古代工匠“实用与审美并重”的设计理念。
三、承载民族记忆的历史坐标
作为跨越金、元、明、清至今的古桥,卢沟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见证了民族兴衰,其历史价值已超越建筑本身,成为中华文明延续性与民族精神的实物载体。
3.1跨越古今的交通枢纽价值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昌三年(1192年)竣工,初名“广利桥”,取“广济利涉”之意。因其横跨永定河(时称卢沟河),后逐渐被称为“卢沟桥”。元明清三代,这里是连接华北平原与北方草原的咽喉要道,南来北往的商旅、使节、官员均经此桥,桥面上深达数厘米的车辙痕迹(最深处约15厘米),便是古代交通繁忙的直接见证。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纪》中盛赞其“美丽可观,实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3.1.1古代交通史的实物见证
桥体保存的细节为研究古代交通提供了关键线索:桥面中部略高(约0.5米),形成自然排水坡度;两侧设石栏(高约1米),栏板间留空(宽约0.3米),既保证视线通透,又防止行人坠落;桥两端原有华表、碑亭(现仅存遗址),用于标识桥梁范围。这些设计与《营造法式》中“石作制度”的记载高度吻合,是研究宋代以来桥梁建造规范的重要样本。
3.1.2全民族抗战的精神象征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向卢沟桥及宛平城发起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战斗中,桥体部分望柱被炮弹击毁(现存部分望柱可见弹痕),栏板多处断裂。战后,卢沟桥作为“抗战起点”的象征意义被广泛传播,桥畔的宛平城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所在地,桥体本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从建筑结构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津津有味·读经典Level3《弗兰肯斯坦》译文.docx
- Zippo2008原版年册完整集合DE系列.pdf VIP
- 2025年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与体育赛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报告.docx
- 纪委监委考试题及答案.doc VIP
- 基于“劳动育人”理念的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践研究.docx VIP
- 2025年价格鉴证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10).docx VIP
- 相声艺术讲座——基本结构.pdf VIP
- 雨课堂学堂在线《生心理健康教育(广州中医药)》学堂云单元测试考核答案.pdf
- 黄金分割(北师大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PPT课件.pptx VIP
- 运输服务优化方案.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