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镇海楼简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潮州镇海楼简介

潮州古城是潮州历代县、郡、州、路、府的治所,也是历史上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日,潮州市召开的古城建设提升工作会议指出,启动实施镇海楼等重建工作,对于突显潮州府治“一府九邑”历史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将镇海楼项目作为坚定潮州文化自信的重大工程,凝心聚力加快项目进展,确保尽快建成投用、尽快向市民开放。

镇海楼是府衙之谯楼

那么,潮州府署建于何年?镇海楼在潮州历史上有什么作用?其历史变迁又是如何呢?列位看官,且听我慢慢道来:

嘉靖《潮州府志·建置志》载:“府署:旧枕金山,宋景炎三年(1278)毁于兵燹。元至正间,总管丁聚建为总管府。洪武元年(1368),改为卫(即潮州卫指挥司署,后为潮州总兵府署)。通判张杰移建新街(即今义安路),创作正厅,东经历司,西照磨所;厅后为后堂,堂前为穿亭;亭左广盈库,右架阁,前列仪门、六房、土地祠、谯楼。后堂北为知府廨……成化元年(1465),知府陈瑄重建府堂、六房、谯楼。”乾隆《潮州府志·署廨》:“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知府郭子章重修谯楼……康熙元年(1662)壬寅,知府宋徵璧重修谯楼。”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二·署廨》:“光绪八年(1882),谯楼西角崩塌,张联桂重修。”饶宗颐总纂《潮州志·大事志》:清宣统三年(1911),革命军第四军为光复潮州,围攻府署,“(知府陈)兆棠伏兵鼓楼‘镇海楼’拒守,亲督兵中堂迎战。楼高弹密不可近,众投以炸弹,不毁。灌煤油燔(焚烧)之,楼乃圮。”陈兆棠在出逃时被俘,“戮之于市”。府署地,于“民国后废为海阳县署,三年(1914)改为潮安县署。”(《潮州志补编·古迹志》)有兴趣的读者可详见曾楚楠先生《重建潮州府署刍议》长文(载《拙庵论潮丛稿》二,2019年中华古籍出版社,第178-188页。)

潮州府衙老照片。镇海楼于1911年被烧毁,这是目前唯一能找到的镇海楼影像资料。

从所引资料可知,谯楼作为潮州府署的配套设施,同创建于明洪武初年。从现存照片知此谯楼下层为砖石结构,楼上二层为木结构,(见丁铨编著:《旧影潮州》,2020年南方日报出版社)因地处“鹾溼(咸湿)滨海而多风,岁时既久,炎曦(炽烈的日光)蛮雨之淋炙,飓飚(飓风)瘴雾之摧剥,鸟穴蚁孔之穿蚀,舆皂隶台之蹂躏,豕宫鸡桀之堕突,灶黔霉醭之黴黦(黑霉),官地官物视之如传舍,守护益不谨,则摧颓滋易,故不数百年而楼之建葺者屡矣。”(清·张联桂《重建潮州郡署镇海楼记》)故志书方屡有重修之记载。清·张心泰《粤游小识》卷二:“(潮州)府署亦旧枕金山。明洪武始移新街头之北,更建谯楼。‘镇海楼’三字,巴陵方公应元所名。署内有宝云楼,康熙年李钟麟建,与此楼对峙。”可知镇海楼就是府衙之谯楼。

大门的门屋进深三架

旧时,一个城市的最高级别的衙门总是位于东北方向的区域。因中国历来以北为尊,皇帝的宫殿都位于京城的正北方位,地方城市为了迁就十字形的大道,尤其是为了避开尊贵的正北方位,所以只能把衙门设在东北方位。而衙门以“门”为名,在这个建筑群里,各式各样的门户当然就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不过最重要的是中轴线上的大门、仪门、宅门。而整个府衙建筑群是用一道高墙围绕着,这道外墙唯一的出入口就是位于中轴线正南方位的大门。这个大门也叫头门,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门洞,而是一座有屋顶的建筑物。

图为辛亥革命图集《大革命写真画》中的《潮州府署被毁之状》图,呈现了府署散乱的颓败相。《大革命写真画》是由商务印书馆在1911年11月至1912年4月出版,每张图附有中英文说明文字。内容包括武昌起义、南京光复至广东光复等,各派要员及军民人等的影像成批呈现。

为了突出大门的重要性,大门前面有照壁,两侧有八字墙。我们可从《乾隆潮州古城图》上看到,在镇海楼对面有一面照壁(大约位置在今南园门口),照壁两侧有围墙,与八字墙相连。照壁左右各有“旌善”“申明”二亭(二亭是明清时朝廷令各地均应设置,有宣达政令、彰善惩恶、淳化风俗的功能。其中旌善亭在申明亭左前,且亭稍高三等,蕴含着崇高抑恶之意)。又在围墙东侧洞开一门,可通今昌黎路(旧时,路隔为二段,围墙外西称“西府巷”,东则称“东府巷”)。照壁朝北的墙面塑有元宝、如意、灵芝、摇钱树之类的吉祥图案,特别不可缺少的是一对鹿、几只猴、莲花、竹笙,寓意“福禄双至”“封侯”“连升三级”。中心图案则是一只(犭+贪)图像,其形状有一点像麒麟,周围塑有不少金银财宝,可它还是张开大嘴,企图吞吃天上的一轮红日。传说它是东海怪兽,嗜好吞日。每见日出则兴奋无比,腾踔踊跃;吞日不得,几番气急败坏后必堕入东海自灭。官邸壁间画此兽,其意甚明,旨在警戒贪饕无厌且图利徇身者。照壁墙面,恰似官府的公告栏,经常贴满了官府的告示、批词、判语等等文件,供人阅读抄录。

大门的门屋进深三架(两柱之间的纵向空间为一架),门屋设有门房,由皂隶把守,严禁闲杂人等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