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的定义及特征.docVIP

鹅口疮的定义及特征.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鹅口疮的定义及特征

一、鹅口疮的医学定义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急性假膜型炎症,属于口腔念珠菌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核心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或乳白色的假膜性病损,因外观类似鹅的口腔黏膜病变而得名。需明确的是,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健康人群的口腔、消化道等部位,正常情况下与宿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仅在宿主防御功能下降或局部微环境改变时才会大量增殖致病。

二、鹅口疮的典型临床表现

2.1假膜形态特征

鹅口疮的核心病损为口腔黏膜表面的白色假膜,初期多呈散在的小斑点状,直径约1-3毫米,随病情发展逐渐融合成片状或斑片状,覆盖范围可涉及颊黏膜、舌面、上颚、牙龈及咽部。假膜质地松软,类似凝乳或豆腐渣样,用棉签或压舌板轻刮可部分脱落,刮除后可见下方充血、发红的黏膜面,严重时可能出现轻微渗血。需注意与口腔奶渍区分:奶渍可通过温水擦拭完全清除,而鹅口疮假膜擦拭后易残留或再次形成。

2.2伴随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不适。婴幼儿常表现为拒食、烦躁、哺乳时哭闹,部分可因疼痛影响睡眠;成人患者可能主诉口腔灼痛、干燥感或味觉减退。若病损累及咽部或食管,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极少数重症患者可能伴随低热(体温37.5-38℃),但一般无高热或全身中毒症状。

2.3病损分布规律

临床观察显示,鹅口疮病损具有明显的好发部位倾向:约80%的病例首先出现在颊黏膜(双侧颊部内侧),其次为舌背前2/3区域(舌面中前部),上颚(硬腭前部)及牙龈(尤其是上颌前牙区牙龈)也较常见。咽部病损多继发于口腔病变扩散,单独发生的咽部鹅口疮较为少见。

三、鹅口疮的好发人群特征

3.1婴幼儿群体

0-2岁婴幼儿是鹅口疮的高发人群,占所有病例的60%-70%。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唾液分泌量少且免疫球蛋白(如分泌型IgA)水平较低,对真菌的抑制能力弱;二是口腔微生态不稳定,出生后接触外界环境(如母亲产道、奶瓶、安抚奶嘴等)可能引入白色念珠菌,而正常菌群未完全建立,无法形成有效的生物拮抗;三是部分婴儿存在喂养卫生问题,如奶具未定期消毒、母亲乳头清洁不足等,增加了感染风险。

3.2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

成人鹅口疮多发生于免疫功能受损者,常见诱因包括: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如连续使用超过2周)导致口腔菌群失调;接受化疗、放疗的肿瘤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每日泼尼松用量≥10mg持续1个月以上)或免疫抑制剂的风湿免疫病患者;HIV感染者(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时);以及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10mmol/L时,口腔黏膜糖原含量增加,利于真菌繁殖)。

3.3特殊生理状态人群

部分健康成人在特殊生理状态下也可能发病,例如长期佩戴活动义齿(假牙)者,若清洁不当,义齿基托与黏膜接触处易形成微环境(温暖、潮湿、缺氧),促进念珠菌黏附增殖;妊娠期女性因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口腔黏膜屏障功能减弱,也可能出现暂时性易感性增加。

四、鹅口疮的病程演变特点

4.1急性发作期

典型病程表现为急性起病,从出现第一个白色斑点到形成融合性假膜通常需2-3天。此阶段病损进展较快,若未及时干预,假膜覆盖面积可在1周内扩大至整个口腔前份黏膜。婴幼儿患者在此期易出现进食量下降(较平时减少30%-50%)、哭闹频率增加(每日哭闹时间延长2-3小时)等行为改变。

4.2转归与预后

及时规范治疗(如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每日3-4次,连续5-7天)的患者,通常3-5天可见假膜逐渐消退,7-10天可完全愈合,黏膜恢复正常。若治疗不彻底或诱因未去除(如继续使用广谱抗生素),约30%的病例会在2-4周内复发,表现为原病损部位再次出现白色斑点。

4.3重症与并发症

极少数重症病例(多见于未治疗的早产儿或严重免疫缺陷者)可能出现病损扩散,累及咽喉、食管甚至气管,表现为声音嘶哑、进食呛咳或呼吸急促。此时需警惕念珠菌血症(真菌入血)的风险,但临床发生率低于1%。需强调的是,鹅口疮本身极少导致死亡,并发症多与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五、鉴别诊断的关键要点

5.1与疱疹性口腔炎区分

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病损初期为成簇的小水疱(直径约2-4毫米),破溃后形成溃疡,周围有明显红晕,疼痛剧烈,常伴随高热(体温>38.5℃)及颌下淋巴结肿大。而鹅口疮无疱疹或溃疡阶段,以白色假膜为核心表现,疼痛程度较轻。

5.2与白斑病鉴别

口腔白斑病是癌前病变,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斑块,质地较硬,边界清晰,不能被刮除,多无明显疼痛,好发于中老年吸烟人群。鹅口疮的假膜质地松软可刮除,且多见于婴幼儿或免疫低下者,两者在发病年龄、病损质地及伴随症状上

文档评论(0)

小T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级建造师持证人

繁华落幕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03日上传了一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