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ICS 65.020.20
54CCSB05
54
西 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54/T0517—2025
鹅观草栽培技术规程
2025-09-15发布 2025-10-15实施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4/T0517
DB54/T0517—2025
PAGE\*ROMAN
PAGE\*ROMANII
目 次
前 言 II
范围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术语和定义 1
栽培环境 1
播前准备 1
播种 2
田间管理 2
利用 2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鹅观草特征特性 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白玛嘎翁,曲广鹏,魏巍,陈少锋,杨文才,秀花,黄界
DB54/T0517
DB54/T0517—2025
PAGE
PAGE1
鹅观草栽培技术规程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鹅观草的术语和定义、栽培环境、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西藏藏东南、中南和藏东等温暖湿润河谷地带鹅观草种植栽培。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6142 禾本科牧草种子质量分级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525有机肥料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鹅观草
鹅观草为禾本科小麦族鹅观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50cm,附录A。
栽培环境
土壤条件
土层深度≥20cm,适宜pH6.0-8.5,耐轻度盐碱。
选地
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地块为宜,不宜重茬连作。
播前准备
整地
耕翻15cm-20cm,新开垦地耕深20cm-30cm,耙耱整平。
施肥
肥料应符合NY/T496和NY/T525的要求。在播种前施有机肥,有机肥施用量100kg/亩-133.3kg/亩。
选种
选用籽粒饱满,种子净度≥90%,发芽率≥80%,质量应达到GB6142三级以上质量标准。
播种
播种期
4月下旬至7月中旬播种。
播种量
3kg/亩-5kg/亩。
播种方式
机械条播,行距30cm-35cm。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2cm-3cm。
镇压
播后做好镇压。
田间管理
灌溉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秋末冬初进行灌溉,或在来年的返青期灌溉。
杂草防治
幼苗生长缓慢,要及时进行杂草防除。播种当年进行1次-2次的杂草防除。
追肥
翌年分蘖期或第1次刈割后,追施尿素13kg/亩-13.9kg/亩。
越冬管理
灌越冬水和返青水,土壤昼消夜冻时灌溉。
利用
播种第二年可放牧或刈割利用。每年刈割1次,拔节期至抽穗初期,留茬5cm-8cm,以利于再生。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鹅观草特征特性
植物学特性
鹅观草(学名:Elymuskamoji)为禾本科小麦族,鹅观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茎杆直立或基部倾斜。叶鞘外侧边缘常具有纤毛,叶片扁平,长5-40cm,宽3-13mm。穗状花序长7-20cm,常弯曲或下垂;小穗绿色或近紫色,长13-25mm(忙除外),含3-10小花;颖呈披针形,具有短芒(芒长2-7mm),第一颖长4-6mm,第二颖5-9mm;外稃呈披针形,具有较宽的膜纸边缘,背部以及基盘近于无毛或仅基盘两侧具有极微小的短毛,上部具明显的5脉,脉上稍粗糙,第一外稃长8-11mm,先端延伸成芒,芒粗糙,劲直或上部稍有曲折,长20-40mm,内稃约与外稃等长,脊显著具翼,翼缘具有细小纤毛。
生物学特性
适于林下和山地等环境生长。具有耐贫瘠、适应性强、粗蛋白含量高等优点。
生产性能
不仅是优质牧草资源,也是改良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植物。
适宜推广区域
藏东南、中南和藏东等温暖湿润河谷地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DB54T 0513-2025 鸟类种质资源采集保存技术规范.pdf
- DB54T 0514-2025 外来入侵物种牛蛙的鸣声特征监测规范.pdf
- DB54T 0515-2025 常见外来鱼类形态快速鉴定规范.pdf
- DB54T 0516-2025 牦牛繁殖技术规程.pdf
- DB54T 0517-2025 鹅观草栽培技术规程.pdf
- DB54T 0518-2025 落芒草栽培技术规程.pdf
- DB54T 0519-2025 麦薲草栽培技术规程.pdf
- DB54T 0520-2025 雀麦栽培技术规程.pdf
- DB54T 0521-2025 细茎冰草栽培技术规程.pdf
- DB4302T 3-2025 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技术规范.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