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文学活动四要素

文学活动四要素由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指构成文学活动的四个基本维度:世界(文学反映的客观现实与社会生活)、作者(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品(文学活动的核心成果)、读者(文学接受与再创造的主体)。四要素相互关联,世界为创作提供素材,作者通过作品表达对世界的理解,读者通过阅读实现作品的意义增殖,形成动态的文学生态系统。

2.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是文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指文学既具有审美特性(情感性、形象性、无功利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反映社会观念、阶级立场、价值判断)。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渗透:审美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包裹意识形态内容,意识形态则为审美提供意义指向。例如《红楼梦》通过宝黛爱情的审美叙事,隐含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体现审美与意识形态的有机统一。

3.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指通过语言技巧打破日常语言的自动化感知,使读者对熟悉事物产生新鲜体验。其目的是延长感知过程,强化审美效果。如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垂”“涌”的动词陌生化运用,突破“星星挂在天空”的常规表达,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原野的辽阔与江水的动态。

4.隐含的读者

隐含的读者由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提出,指作者在创作时预设的理想读者,包含作品潜在的意义指向和接受期待。作者通过叙事策略(如伏笔、视角选择)引导隐含读者参与意义建构。例如鲁迅《孔乙己》中,作者通过“我”(酒店小伙计)的有限视角叙述,隐含的读者需超越表层的“笑料”,领悟到封建科举对底层文人的摧残,这种期待构成作品意义的重要维度。

5.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由巴赫金提出,指小说中存在多个独立、平等的声音(意识),彼此对话而非由作者统一支配。与传统“独白型”小说(作者全知视角主导)不同,复调小说的人物具有思想的独立性,其话语与作者意图形成对话关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典型代表:老卡拉马佐夫、伊万、阿廖沙等人物各自持有不同的道德观和信仰,他们的对话未被作者强行统一,形成多声部的思想碰撞。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请结合具体作品说明。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其艺术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的审美性。文学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指称功能,追求音韵、节奏、修辞的美感。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叠用与“走”“来”的对称,形成温柔舒缓的韵律,直接构成审美体验。第二,语言的建构性。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更参与意义提供。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开篇“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通过“多年以后”的倒叙时间结构,语言本身建构了魔幻与现实交织的叙事空间。第三,语言的模糊性与开放性。文学语言的多义性为读者留下阐释空间,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中“丝”与“思”的双关,既指蚕丝又喻思念,语言的模糊性使诗意超越具体语境,获得普遍共鸣。

2.简述文学典型与文学意境的区别。

文学典型与意境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核心特征不同。典型以“个性”为核心,通过独特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本质(如鲁迅笔下的阿Q,其“精神胜利法”是个体性格与国民性的统一);意境以“情景交融”为核心,侧重营造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如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通过山、雨、秋的意象组合,创造出空寂幽远的诗境)。第二,表现对象不同。典型主要指向人物形象(如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意境更多出现在抒情类作品(如诗歌、散文)。第三,审美效果不同。典型通过人物命运引发对社会规律的思考(如《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的吝啬,折射资本主义金钱关系对人性的异化);意境则通过意象的融合触发情感共鸣与哲思(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境中蕴含对自然与人生的超然体悟)。

3.举例说明文学创作中灵感与直觉的关系。

灵感与直觉是创作中两种重要的心理机制,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区别在于:灵感是突发的、偶然的创造性思维状态(如郭沫若创作《女神》时“受了诗的推荡、鼓舞”,几乎是“涌出来”的);直觉是对对象本质的直接把握,不经过逻辑推理(如李商隐写“沧海月明珠有泪”,直觉到沧海、明月、珠泪的意象关联,无需刻意论证)。联系在于:直觉为灵感提供素材,灵感是直觉的爆发性呈现。例如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日常观察中对贵族生活的直觉认知(如对大观园中人物关系的敏锐感知)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某个瞬间(如回忆起家族兴衰的片段)触发灵感,形成“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整体构思。二者共同作用,推动创作从零散感知升华为

文档评论(0)

183****573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