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万寿寺简介和历史介绍.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万寿寺:长春第一寺的旧忆新说

老北京人有“崇效寺的牡丹,嘉兴寺的荷花”之谚,这里的嘉兴寺是老北京八大古刹之一,在嘉庆年间,嘉兴寺的元宝和尚来到伊通河岸,在那里建下了长春第一座寺院建筑万寿寺,之后,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很多关于元宝和尚和万寿寺的传说。如今,毁于“文革”时期的万寿寺得以恢复重建,关于它的过往,学者又给出了新的考证。

万寿寺开山建庙的传说

在长春市奋进乡小城子村小城子古城遗址处,原有一座清代古寺万寿寺,有关史料和在老百姓的口头传说中,都说此寺是当时北京嘉兴寺的元宝和尚来此创建的,建于长春设治前的清嘉庆二年(1797年)。

元宝和尚腿跛,是个大弯腰,《长春市志·宗教志》上说,元宝和尚是嘉庆朝摄政王的“替僧”。关于元宝和尚和嘉庆朝的摄政王还有一段传说故事。据说有一次摄政王在北京的嘉兴寺进香,主持方丈派了一个小和尚去敲钟,结果这个小和尚是个罗锅,怎么也够不到那个吊起的大钟。小和尚急得往上一窜,哪想到脚下走空从台阶上滚了下来。他弯腰驼背加上一身黄缎僧衣,远远看去好像一个元宝在滚。摄政王笑道:“好个元宝!”机灵的小和尚立刻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谢王爷!”从此“元宝和尚”就叫开了,他真正的法号却是很少人知道。

当年长春一带属于蒙古郭尔罗斯前旗辅国公领地,清政府曾明确规定,“蒙旗”一律禁止招垦,蒙古王公的封地不许出典或买卖,并设立边关哨卡,派官员把守,禁止内地民人入境开垦。但郭前旗蒙古王公恭格拉布坦却私召“流民”越过柳条边垦种收租,自己坐收渔人之利。流民越来越多地越过柳条边垦种,让原本荒废了的“金代小城子古城遗址”再一次萌发了生机,形成了小城子村。

据传,摄政王听说小城子村的繁荣,特意安排在当地修建万寿寺,开山建庙者就是受摄政王喜爱的元宝和尚。

主事和尚一度调解民间纠纷

万寿寺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1799年全部竣工。建好的万寿寺占地约1万平方米,工程之大,耗资之多,可与北京的嘉兴寺相比。而建筑万寿寺的费用,一部分由“官家”供给,一部分出自豪绅大家,其他捐赠者不计其数。

万寿寺总体上分为前殿7间(即马殿),中间12间为正殿,后殿5间。寺里有东西两廊,左右还有两个跨院。东跨院住着僧众,西跨院建成时空着没有用,后来作为学校。原来,当年该地没有学校,也没有衙门,市场管理部门就更没有了,万寿寺就承担了他们的职能,在西跨院成立了学校,安排主事和尚调解民间纠纷,还为雇工确定工钱标准等。

在万寿寺的殿前有钟、鼓楼各一间。前殿靠右侧还有一个化纸炉和一个长方形的石桌。可能是鉴于当地的人多为外省所来,信奉的神佛也不同,万寿寺里不但供着玉帝、释迦牟尼、娘娘的塑像外,还供着关羽。此外,万寿寺还设有功德堂、狐仙堂等。中间正殿上方悬挂的黑漆金字牌匾上写着“惠我无疆”。院内四周遍植草木,环境清幽。史料上说,万寿寺建成后香火极盛,僧人最多时有50余名,四面八方的信徒争相来做佛事,小城子一带也比之前更为繁华。

元宝和尚此后一直生活在万寿寺,死后被停放在寺外的塔式坐观里。接替他的主持永庆和尚不守清规戒律,几年下来寺里的财产被挥霍一空。偌大的一座万寿寺渐渐消沉。之后的主持六和尚、四和尚、空耀和尚等虽有心兴隆,无奈力不从心,年轻僧侣渐去,万寿寺只剩老弱僧人勉强维持香火。

1934年时,长春市内修建了般若寺,万寿寺更受冷落。“文革”时,万寿寺被拆毁,遗址辟为农田。

专家考证万寿寺与乾隆有关

在现有的关于万寿寺的记载中,混杂着一些传说故事,多认为元宝和尚是清嘉庆摄政王的“替僧”,而万寿寺正殿所挂牌匾“惠我所疆”四字为摄政王所书,当地民间也多认可此种说法。但长春市地方志编委会方志馆管理处处长孙彦平却通过考证,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万寿寺是一座有着隐秘背景的为乾隆皇帝祈寿的寺院,并和当地开发设治有着直接关联。

孙彦平说,元宝和尚并不是摄政王的“替僧”,因为那时虽然嘉庆帝已经继位,但乾隆还活着,且已经明确被认定是太上皇了,乾隆总揽朝政,也没有设什么摄政王。摄政王一人并不存在,元宝和尚又怎么能是他的“替僧”?

从过往一些情况看,“替僧”建寺一般都是替“身主”祈福祈寿,并按照“身主”的身份和意愿为寺院命名。假如元宝和尚真是嘉庆时某一位摄政王的“替僧”,为某一位摄政王祈福祈寿,他建的寺院是不应该叫、也不敢叫万寿寺的!因为“万寿”二字只有与皇帝有关时才能使用。当时总揽朝政的人是乾隆,别说没有摄政王的存在,即便有的话,又有哪个摄政王敢明目张胆地让“替僧”为自己建一个叫万寿寺的寺庙?

真正能够担得起“万寿”二字的只有身为太上皇的乾隆!元宝和尚建万寿寺是为乾隆祈寿!“北京嘉兴寺在北京是很有名的寺院,建于明朝,清康熙朝重修,在乾隆朝时其住持曾受过乾隆的皇封,属皇封的寺院。”孙彦平说,皇封的寺院为乾隆皇帝安排个“替僧”以代替皇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