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NT20名校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VIP

河北省邯郸市NT20名校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河北省邯郸市NT20名校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情况下,所有的叙述都应该是事后叙述,因为只有发生了的事件才适合叙述,未发生的事件则无法叙述。而预叙则不同,预言的是将要发生而还未发生的事。古人认为,神的旨意通过“象”来体现,所谓“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因此,预叙一般是以占象开始,以验证结束,其叙事动力来自命定观念,故又可称为“宿命叙事”。虽然大多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预叙只是零星地分布在文本中,在全书中的分量并不重,但它以独特的方式埋设伏笔,制造悬念,也赋予了作品不容忽视的艺术魅力。

明清以前,中国小说中出现较多的是明示性预叙;明清时期,则以暗示性预叙为主。暗示性预叙或可称“模糊预叙”,即隐约地预示将要发生的事情。“判词”或“兆象”采用象征、谐音、双关、拆字等手法,含蓄隐晦,暗示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事主和读者都似懂非懂,这种预叙会使读者产生理解的不确定性,造成一种神秘、朦胧、含蓄的氛围,吸引他们继续“解密”。如《三国演义》中写刘备欲起倾国之兵为关、张报仇,诏隐士李意问吉凶。李意不言,只画兵马器械四十余张,画毕又一一扯碎,以火焚烧,又画一大人仰于地上,旁边一人掘土埋之,上写一大“白”字。李意以图谶的方式暗示刘备后来兵败猇亭,被火烧四十屯联营,并死于白帝城的结局。再如《儒林外史》中写王惠向乩仙问功名前程,关帝降笔写出一首《西江月》,暗示王惠的命运结局,其中“两日黄堂”指“昌”字,暗示他将做南昌太守;“琴瑟琵琶”中有八个“王”字,而宁王在玉牒中排行第八。这类预叙若要实现表达效果,就必须满足读者精通相关知识的条件,这样他们才能与小说作品建立某种不宣自明的阅读契约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多数小说家在预叙时往往会无视社会生活多层面的复杂关联,忽视了人的反思与抗争精神,极端的命定因果观念消解了故事中可以充分挖掘的潜在意义与价值,这就大大限制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摘编自万晴川《论古代小说中预叙的民族特色》)

材料二:

《红楼梦》全书都贯穿着预叙,毫不夸张地说,在前八十回中,随处都可以找到一些具有预言性、带有暗示色彩的语句。从预叙在作品中被集中、频繁地运用这一现象来看,这显然不是作者的无心插柳之举,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熟的预叙方式与全书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意蕴丰富、情节饱满、逻辑严密的预叙系统。谈到预叙,有人会问: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归宿到作品的最后肯定都会一一写到,读者到时一看便知,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一定要提前对人物的命运、归宿进行交代呢?他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一书具有宿命色彩,这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印象,应该说与作品中预叙手法的反复运用有较大的关系。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从出生开始,其所作所为,就被一双看不见的手牢牢控制着,自己无法改变。不可否认,带着宿命色彩的预叙虽事先透露了故事的结果,破坏了读者发现最终结局的阅读期待,但它却造成另一种性质的心理紧张:小说的艺术核心已不在结果,而在通向这一结果的过程。所以,结果的提前预告不是缩小而是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而这显然是作者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

不过,作者的目的并不仅止于此。作品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一回集中使用了预叙的手法。警幻仙姑按照宁、荣二公的嘱托,提前告知家族未来的命运,规劝贾宝玉“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遗憾的是贾宝玉没有听进去,并未因此而醒悟,当他从梦中醒来之后,依然我行我素,思想行为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丝毫改变。作品第十三回,秦可卿临死前托梦给王熙凤,劝她“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并明确告诉她还有“两件未妥”的重要事情要办。这里也同样运用了预叙手法。王熙凤虽然表示认同,但秦可卿死后,她反而变本加厉,玩弄计谋,损公肥私,最终将家族带上不归路。作品在写到这些内容时,态度是十分严肃、认真的,看不出其中有反讽或调侃的意味。这些预言的内容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了当事人,不像诗词那样含糊不清,产生歧义。书中的贾宝玉和王熙凤都是贾府的重要人物,也是家族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只要他们愿意,是可以改变家族命运的,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一些改变。将家族未来衰败的结局提前告诉他们,显然是在表达一种惋惜之情。作者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尽管知道天命不可违,但又不愿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和希望。从作品的具体描写来看,这是作者命运观的两个方面,看似有些矛盾,但也更准确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摘编自苗怀明《论〈红楼梦〉的预言叙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预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