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VIP

北京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水是观察历史的形而上尺度”,也是理解中国古文明的密钥。中国人是对山水自然情有独钟的民族,李泽厚甚至认为,在山水自然中浸染出来的“中国的山水画有如西方的十字架”。寄情山水,隐逸江湖,从来就是中国文人的一大梦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然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意念或者意象角色,潜移默化,影响至深。在古代,河流可能更具有交通、经济乃至社会意义,也就是说,在自然属性之外,河流还有明显的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古人对江河湖海的理解与情感也和今人远远不同。对于绝大多数一辈子没走出过乡村、没见过大海的古人来说,大江大河通向广袤无垠的四海八荒,大江大河就是海,代表的就是遥远陌生的未知世界。如果说乡土是家乡,是此在,是周而复始的熟悉的静态生活;那么江湖就是他者,是远行和异乡,是流动和逃离。

历史学者魏斌多年来悉心研究六朝时期“山岳文化景观的生成过程及其空间关系”,著有《“山中”的六朝史》,在相关领域有开创性贡献。他认为,山中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一定程度上的逃离性,是试图逃逸出国家权力的文化共同体。这是山居的本意。东西方差不多同时出现了这种现象,但文化影响却颇有差异。在西方,山中修道院主要仍是作为一种信仰现象而存在。而在中国,以山寺、山馆为代表的山林文化空间,却溢出了信仰范畴,逐渐内化于知识精英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文化性的逃离者造就了超越的山水,而社会性的逃离者造就了侠义的江湖和山林,二者都是绵延中国历史中的内容”。

山林和江湖一样,在中国文化里极具象征意味。历史上的山林和江湖之间,充斥着失意政客、落魄文人、贬黜官员、不合于群的行为乖张者,以及放浪形骸、纵情山水的各色人等。人们从名利场逃离,从乡土社会中逃离,从蝇营狗苟钩心斗角或剑拔弩张中逃离,山水给了他们莫大的心灵寄托和自由挥洒的精神空间。钱穆将中国文化区分为城市文化、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他说:“中国古代有游侠,富流动性,山林人物富静定性,在山林而具流动性者,则谓之江湖。”“中国主要乃一静态社会,而江湖则为其静态下层一动态,……”概言之,社会化的山水即为江湖,也可以说江湖就是人格化的山水,是被赋予了人类情感和灵性的山水。江湖既有出世的一面,也有入世的一面;既有天人合一的飘逸空灵,也有行侠仗义的快意恩仇,还有“伦常日用”的世俗烟火。江湖以其多重形式和不同侧面的“逃离性”,冲击着世代相传变动不居的乡土社会。

(取材于黄杰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探寻江湖的渊源,还需要远溯先贤对水的认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分析,“江湖”这个词自诸子百家就有了特殊意义,水是流动的,动就摆脱了呆板而更具灵性,这似乎也符合了中国美学的一大特征:生命的体验哲学。因此孔子认为:智者乐水。而后朱子阐释说,聪明人通晓事理,才情学思如流水一般灵动;老庄哲学则认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些无疑为“江湖”注入了更多富有智慧和哲理的概念,也成为深入文人精神世界的出发点。

《岳阳楼记》中提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与“江湖”放在了两个不同的位置:从“庙堂”与“江湖”的来源看,两者最初的意义是毫不相干的,而此句一出,“庙堂”与“江湖”则是相对立而密不可分的。“庙堂”与“江湖”,两者用儒家思想联系起来,表现了两种生存状态,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个体生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准则,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文人士大夫终身信守的家国誓言。

《左传·宣公十二年》有云:“……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作为中国精英阶层的文人士大夫而言,政治旋涡是时刻存在,当仕途受挫,政治抱负难以舒展的时刻,“退”又是个人明志的最佳选择。“退”即是“不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从庙堂退出融入百姓民间,便踏入了江湖。民间闲野与朝堂威严的位置对立引申出的江湖文化定位在了专制文化的对立面,这个对立,是审美取向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犹如美术史上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一般,而这个江湖是无车马喧嚣的世外桃源,是个体明心见性、淡泊明志、独善其身的精神空间,是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展现舞台,是大道无形的。

自李唐以来的文人,常有退隐江湖远离朝堂的想法,“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舟行水上、行舟渡人,在这里实则是将作者由无奈的现实世界“渡”往江河湖海,是作者的精神寄托,恰如苏子诗云“江海寄余生”。儒道哲学交融,让隐逸思想为中国文人心灵避世打开一方天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古代的文人就常有“功成身退,归隐江湖”的想法,“壮志难酬不如逍遥于江湖”的潇洒天地间的独立意识、推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宇宙观。

(取材于米维志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

文档评论(0)

yh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个人会员请填写与您文档内容相关的关键词作为昵称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