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法检系统面试题及参考答案
1.自我认知类:你为什么选择报考法检岗位?
参考答案:
我选择法检,一是受实习经历影响——去年在基层法院民事庭实习时,跟着员额法官处理过一起农民工欠薪案,看到当事人拿到判决书时红着眼说“终于能给家里交代了”,突然明白“司法不是冰冷的条文,是能帮普通人撑腰的底气”;二是自己性格里的“较真”适合这份工作——大学做模拟法庭时,为了核实一份证据的真实性,会翻遍相关司法解释和类案判决,这种对“事实和法律”的执着,和法检岗位“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要求很契合;三是认同司法的价值——现在大家法治意识越来越强,法检不仅要断案,还要让群众看懂判决、相信法律,这种“定分止争+普法引导”的双重责任,是我想长期投入的事。
2.应急应变类:你在接待当事人时,对方因对判决结果不满,情绪激动拍桌子骂脏话,你怎么处理?
参考答案:
首先不会跟当事人“对着急”——先起身递杯温水,说“您先坐下来慢慢说,不管是对判决有疑问,还是有其他诉求,咱们好好沟通才能解决问题”,先稳住他的情绪,避免冲突升级;
然后耐心听他把话说完,哪怕中间有过激言论,也不会打断,期间会随手记重点(比如他质疑的是“证据认定”还是“法律适用”),让他感受到被尊重;
等他情绪平复后,再针对性回应:如果是对判决内容不理解,就用通俗的话解释“判决里为什么这么认定事实(比如某份证据为什么采纳/不采纳)、依据的是哪条法律”;如果他坚持认为判决有误,就明确告知“不服一审判决可以在15日内上诉,上诉流程和需要准备的材料我可以帮您列个清单”;
最后会补一句“不管后续走什么程序,有不清楚的地方您随时来问,咱们按法律规定来,肯定给您一个明确的说法”,既守住程序底线,也不让当事人觉得“被推诿”。
3.案例分析类(刑法):甲和乙因琐事吵架,乙拿起凳子砸向甲,甲躲开后顺手拿起桌上的水果刀刺向乙,导致乙重伤。甲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为什么?
参考答案:
甲的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可能构成防卫过当,核心是看“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
根据《刑法》第20条,正当防卫需要满足“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防卫对象是不法侵害人、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三个条件。本案中,乙拿凳子砸甲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甲反击的对象也是乙,前两个条件符合;
但关键在“必要限度”——乙的侵害手段是“凳子砸”,可能造成的伤害是轻伤或轻微伤,而甲用“水果刀刺”直接导致乙重伤,这种“防卫手段的强度远超侵害手段的强度”,已经超过了“制止不法侵害所需的必要限度”,属于防卫过当;
不过实务中还要结合细节判断,比如乙是否有持续攻击行为、甲当时是否有其他避险选择(比如逃跑),但仅就题干描述的“乙砸甲被躲开后,甲用刀刺成重伤”来看,大概率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会依法减轻或免除处罚。
4.职业理解类:有人说“法检工作只要把案子判对就行,不用管当事人满不满意”,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有点片面——“判对案子”是底线,但“让当事人满意”是更高的追求,两者不矛盾。
首先,“判对”是基础——如果事实认定错了、法律用错了,哪怕态度再好,当事人也不会服,甚至会上诉、申诉,反而浪费司法资源,所以必须先保证“案结”;
但光“判对”不够——比如有的民事案子,虽然判决合法,但没考虑到当事人的实际困难(比如赡养案里,老人需要的不仅是赡养费,还有陪伴),如果法官在判决后多跟双方沟通,帮老人联系社区养老服务,让子女明白赡养的意义,可能比单纯下判决效果更好;还有的行政案子,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程序有意见,哪怕判决支持了行政机关,检察官如果能建议行政机关改进程序,也能减少后续纠纷;
说到底,法检工作不是“判完就完事”,而是要通过办案化解矛盾,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不仅公平,还讲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和”,让司法公信力落地。
5.人际处理类:如果你的同事在办理一起案件时,因疏忽漏看了一份关键证据,你发现后会怎么处理?
参考答案:
首先会先跟同事私下沟通,避免让他在公开场合尴尬——比如找个没人的办公室,说“我刚才看你这案子的卷宗,发现有份XX证据好像没写进审查报告里,是不是我看错了?你再核对一下”,先给他留个台阶;
如果同事确认是漏看了,会跟他一起分析影响——比如这份证据会不会改变事实认定、会不会影响法律适用,然后帮他想补救办法:如果案子还在审查阶段,就赶紧补充审查,把证据加进去;如果已经快到期限,就一起加班赶进度,确保不耽误案子流程;
之后不会到处说这件事,毕竟谁都有疏忽的时候,但会在平时跟他互相提醒——比如以后我们俩办案子,结案前互相帮着核对一下卷宗,避免再出现类似问题;
最重要的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