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言文断句与标点训练手册.docxVIP

古典文言文断句与标点训练手册.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文言文断句与标点训练手册

夫华夏典籍,浩如烟海,文言载道,历久弥新。然文言之文,古无句读,后世传抄,或有标注,然多简略。今人研读,若不明句读,则文义隔阂,如隔雾观花,难见真容。故断句标点,实乃通解古籍之津梁,治学之基石也。此手册之作,旨在为初学者及有志于深入研习文言者,提供一阶梯,循循善诱,由浅入深,渐悟断句之妙,标点之要。非敢自诩尽善,聊供参考,冀有所裨益耳。

第一章断句之要,先明其理

一、为何断句

文言断句,古称“句读”。“句”者,语意已尽之处;“读”者,语意未尽,稍作停顿之处。古人读书,口诵心惟,于句读处自然停顿。今人若不能明辨,则易致误解,甚者谬以千里。譬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义大相径庭。可见断句之重要,岂可不察?

二、断句之基:通晓文意

断句之根本,在于通晓全篇之大义。若囫囵吞枣,不明文意,纵有技巧,亦难施其技。故初学者当先静心诵读,不求甚解可也,但求对文章之题材、主旨、人物、事件有一初步印象。待其粗知梗概,则句读之间,自能隐约见之。譬如读史传,当知其为记事,人物言行、事件始末为其脉络;读诸子,当晓其为说理,论点论据、逻辑层次为其关键。

第二章断句之法:循迹索隐

一、观其大略,以气统之

古人作文,自有其气脉。通篇诵读,虽有不明之处,然其文气之起伏流转,或可感知。于文气舒缓处,或为句读;于文气急促处,或为短句。此法看似玄妙,实则源于多读多悟。譬如骚赋,句式长短错落,韵脚多变,其停顿换气之处,往往即是句读之所在。

二、辨明语助,以为枢机

文言之中,虚词多为句读之标识,不可不察。

1.句末之助:如“也”、“矣”、“焉”、“哉”、“乎”、“耶”、“耳”、“而已”等,多置于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限止等语气。见此等字,往往可断为一句。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句首之助:如“夫”、“盖”、“且”、“若夫”、“至若”、“然则”、“是故”、“于是”等,多置于句首,发语或承转。遇此等字,其前多可断句。例如:“夫战,勇气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句中舒缓之助:如“之”、“乎”、“者”、“也”(有时用于句中表停顿)、“而”、“以”等,在句中可表停顿或连接,其前后或可断读。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然虚词之用,灵活多变,不可一概而论。有“也”字用于句中表提顿者,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需结合上下文细辨。

三、识别句式,循其结构

文言句式,多有规律可循。

1.判断句:多以“……者,……也”、“……也”、“……者也”等形式出现。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被动句:多有“为”、“所”、“于”等标志。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倒装句: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虽语序特殊,然其结构完整,亦可助断句。例如:“沛公安在?”(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沛公在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4.固定结构:如“何以……为”、“无乃……乎”、“得无……乎”、“孰与……”、“与其……孰若……”等,此等结构多为一个整体,不可拆断。

四、明辨实词,把握主干

实词为文之血肉,亦为断句之关键。

1.动词为纲:一句之中,动词往往是核心。找到动词,即可推知主语、宾语,从而构建句子。例如:“齐师伐我。”“伐”为动词,其前“齐师”为主语,其后“我”为宾语,结构明晰。

2.名词、代词为标:名词、代词多作主语、宾语。若见两个名词或代词连用,其间若非并列、偏正关系,则可能分属两句。例如:“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为主语,“东游”为谓语。“两小儿”为主语,“辩斗”为谓语。

五、察其排比,识其对偶

古人作文,喜用排比、对偶之句式,其结构对称,语意相关。据此可断句读。例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此数句结构相似,两两相对,易于断读。

六、参考典故,通晓背景

文言多引经据典,若不知其出处与背景,则易生误解,影响断句。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指居高位者,知晓此意,则句读自明。

第三章标点之用:明辨语气

句读既定,标点随之。现代标点符号,虽非古已有之,然用以标注古文,能使语意更明,语气更显。

1.句号(。):用于陈述句、判断句之末,表示语意完结。

2.问号(?):用于疑问句、反问句之末。

3.感叹号(!):用于感叹句之末,表强烈情感。

4.逗号(,):句中停顿,用于分句之间、短语之间。

5.分号(;):用于结构相似、语意并列之分句之间。

6.冒号(

文档评论(0)

怀念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多年经验老教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