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香榧:千年之实的静默哲学
在我故乡的老屋后山,生长着一片与我童年记忆缠绕在一起的香榧林。它们不像白杨那般急于刺向天空,也不似垂柳那般柔媚地依偎水岸。它们只是静静地站在山坡上,树干灰白而斑驳,像一位位披着月光袈裟的隐士,与流云、山风、溪涧共守着某种亘古的契约。其中最年长的那一棵,据族谱记载,是南宋时一位先祖手植,已阅尽八百余载寒暑。当我还是个孩童,我便习惯于将脸颊贴在那粗糙、凉润的树皮上,仿佛能听见时间深处传来的、缓慢而有力的心跳。这种感受,并非源于它外形的奇崛,而是源于一种认知——这是一种需要以“世纪”为单位来衡量其生命节奏的存在。
香榧(Torreyagrandis),这个学名对许多人而言是陌生的。它是红豆杉科的常绿乔木,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的第三纪子遗植物,仿佛一位从遥远地质时代漫步而来的信使。它的生长,是植物界中一场极致耐心的修行。一棵香榧树从幼苗到初次结果,需要漫长得近乎残酷的二十年光阴。而这初结的果实,仍需整整三年,才能完成从开花到成熟的全部旅程。于是,在同一棵香榧树上,你或许能同时看见三代果实:今年待收的成熟榧子,去年结出尚显青涩的幼果,以及刚刚萌发的、米粒般大小的花蕾。它们祖孙三代,共存一枝,共同演绎着一场关于生命接续的、沉默而庄严的仪式。这种奇特的生长习性,让香榧树本身就成了一座活着的时钟,它的刻度不是分秒,而是春秋。
我对香榧的深情,始于味蕾,却最终沉淀于灵魂。每年深秋,霜降前后,是采摘香榧的时节。那包裹着绿色假种皮的果实,形如青橄榄,采摘下来后,需经过复杂的堆沤、清洗、晾晒过程,褪去那层辛辣黏滑的外衣,才露出我们常见的、有着坚硬木质外壳的棕色榧子。这层外壳,又布满了浅浅的、如神经网络般的纹路,仿佛将八百年的风霜雨雪都凝练成了密码,刻录其上。
童年时,最期待的便是冬夜里,祖母就着昏黄的灯火,用她那布满皱纹却异常灵巧的手,将炒制过的香榧在特制的小钳子上轻轻一夹。“咔”的一声脆响,外壳应声裂开一道规整的缝隙,再用手指一捻,便露出那裹着黑衣的、鹅黄色的果仁。那香气,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不是花生、瓜子那种直白的焦香,而是一种极其复合的、带着松木清冽与坚果醇厚的异香,瞬间便能充盈整个屋子。放入口中,初嚼是脆,继而是一种奇妙的酥糯,唇齿间弥漫开来的,是一种沉稳的、悠长的甘甜与芬芳,绝无半分油腻。这味道,自带一种山野的清气与岁月的厚重,远非寻常零嘴可比。
然而,香榧之于我,远不止是口腹之享。随着年龄渐长,离乡求学、工作,在都市的喧嚣与快速迭代中奔波挣扎,我愈发怀念起那片香榧林的静默。它仿佛是我精神上的“锚点”。当我被现代社会的“效率至上”原则驱策得疲惫不堪时,我会想起香榧树那“二十年方始结果”的缓慢;当我为一时一事的得失而焦虑惶惑时,我会想起它那“三代同枝”的从容与长程视角。香榧用它自身的生命轨迹,向我昭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时间哲学与价值尺度。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语境中,树木从来不只是草木。松柏喻坚贞,翠竹喻虚心,寒梅喻傲骨。而香榧,这位更为内敛的君子,其文化意象则深深植根于其“迟熟”与“长寿”的特性。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笔下,它常与隐逸、智慧、福寿相连。试想,一位隐于山林的智者,窗前必有几株古榧,春来观新绿,秋至闻榧香。他所参悟的天地至理,或许正与这树木的品性暗合:真正的智慧与成就,从来无法速成,它需要的是深植于泥土的耐心,是抵御外界繁华诱惑的定力,是历经寒暑而不改其志的坚守。
我的先祖们,或许正是领悟了这一点,才将香榧树视为家族的图腾,代代栽种,悉心守护。在宗祠的碑文里,我读到过这样的训诫:“育人如育榧,不争一时之荣,但求百世之材。”这意味着,培养一个人才,如同培育一棵香榧树,不必急于求成地看他早早开花炫耀,而要着眼于他能否扎根深厚,最终长成一棵能荫庇后人、贡献珍贵“果实”的参天大树。这种“慢”的育人智慧,在今日看来,是何其珍贵且具有颠覆性。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奔跑的速度,而在于奔跑的韧性与方向。
从更广阔的生态视角看,一片香榧林就是一个完整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它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山坡的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它与林下的苔藓、蕨类、菌菇,以及枝头的飞鸟、树洞中的小兽,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命共同体。香榧树本身几乎无需施肥打药,它依靠自然的养分循环便能茁壮生长,这种低干预、可持续的农业模式,本身就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古老生态智慧。当我们品尝一颗香榧时,我们品尝的不仅是果实,更是一片健康的森林,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方式。
我曾有幸拜访过一位年逾九旬的香榧养护人,他的一生都与这些古树为伴。他抚摸树干的神情,如同抚摸老友的脊背。他告诉我:“人呐,总是太急。树不急。它知道哪一年雨水足,哪一年日照好,它就按自己的节奏长。你看这果子,三年才成,急不得,急了,味道就不对了。”这番话,平淡如水,却如醍醐灌顶。我们现代人的人生,是否也因追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