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中医确有专长和出师考核(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历届真题及答案(2025年).docxVIP

阳江市中医确有专长和出师考核(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历届真题及答案(2025年).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阳江市中医确有专长和出师考核(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历届真题及答案(2025年)

?中医基础理论部分

1.题干:某患者长期盗汗、五心烦热,伴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结合阴阳学说分析其病理机制。

答案:此属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解析: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需保持动态平衡。阴虚指体内阴液(包括精、血、津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导致阳气相对偏亢。患者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为阴虚不能敛阳,虚热迫津外泄;五心烦热(手心、足心、心胸烦热)是阴不制阳,虚火内扰;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液亏少,虚热内生之象。病理本质是“阴虚则内热”,属阴阳失调中“阴偏衰”的范畴。

2.题干:根据五行生克理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体现了何种规律?如何防治?

答案:体现了五行相乘(木乘土)的传变规律,防治需“先安未受邪之地”。

解析: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正常情况下木能疏土(木克土),但肝病时肝气过亢(木旺),则会过度克制脾土,导致脾失健运,即“木乘土”。《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在治疗肝病时,需同时补益脾气,增强脾的抗邪能力,防止肝病传脾。例如临床常用逍遥散疏肝的同时,配伍白术、茯苓健脾,即为此理。

3.题干:“肺为水之上源”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与水肿病的治疗有何联系?

答案:依据是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治疗水肿需注重宣肺利水。

解析:肺主行水,通过宣发将津液输布至体表,代谢后化为汗液排出;通过肃降将津液下输至肾与膀胱,生成尿液排出。肺位居上焦,为水液输布的起点,故称为“水之上源”。当肺失宣肃时,水液输布障碍,可泛溢肌肤形成水肿(如风水相搏证)。治疗此类水肿(如急性肾炎初期),常以宣肺解表为法,方用越婢加术汤,通过开宣肺气,恢复其通调水道功能,达到利水消肿的目的。

4.题干:患者食少纳呆、便溏乏力,伴脘腹胀满、舌淡苔白、脉缓弱,从脾的生理功能分析病机。

答案: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职。

解析: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液。脾气虚弱则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水谷不化,故食少纳呆;水湿内停,阻碍气机则脘腹胀满;水谷精微吸收障碍,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失养则便溏乏力;舌淡苔白、脉缓弱均为气虚湿阻之象。此为脾失健运的典型表现,治疗当以健脾益气为主,方选四君子汤。

5.题干:“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何种证型?举例说明代表方剂。

答案:适用于阴虚阳亢(虚热证);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

解析:“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出自王冰注《黄帝内经》,指通过滋阴(壮水)来抑制相对亢盛的虚阳(阳光)。阴虚则阳无以制,虚热内生,症见潮热盗汗、两颧红赤、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六味地黄丸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阴补肾,泽泻、丹皮、茯苓泄浊,三补三泻,以补为主,针对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证,如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肾炎属肾阴虚者,均可用此方。

?中药学部分

1.题干:比较黄芪与白术在补气健脾功效上的异同点。

答案:相同点:均能补气健脾,用于脾气虚弱证;不同点:黄芪偏于升阳举陷、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白术偏于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解析:黄芪甘温,归脾肺经,补气之力强,善治中气下陷(如胃下垂、脱肛)、表虚自汗(常配防风、白术)、气血不足之疮疡不溃或溃久不敛(配当归、穿山甲),以及气虚水肿(如慢性肾炎蛋白尿)。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长于燥湿,用于脾虚湿盛之痰饮(苓桂术甘汤)、水肿(五苓散),且能固表止汗(配黄芪、浮小麦)、健脾安胎(用于脾虚胎动不安,如泰山磐石散)。

2.题干:患者外感风寒,巅顶头痛,伴干呕、吐涎沫,应首选何药?简述其功效与配伍。

答案:首选吴茱萸;功效为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解析:巅顶为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患者外感风寒引动肝胃虚寒,寒浊上逆则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伤寒论》吴茱萸汤证)。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归肝、脾、胃、肾经,既能散肝经寒邪,又能温胃止呕。常配伍人参、生姜、大枣(吴茱萸汤),其中生姜温胃散寒止呕,人参、大枣益气健脾,共奏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效。

3.题干:简述石膏与知母在清热泻火功效上的协同与差异。

答案:协同:均能清泄肺胃实热,用于气分实热证;差异:石膏偏重于清解,善清肺胃实火,煅用收敛;知母偏重于清润,兼滋肾阴、润肺燥。

解析: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力强,用于温病气分实热(白虎汤,配知母、甘草、粳米)、肺热咳嗽(麻杏石甘汤);煅石膏外用可收湿敛疮(用于湿疹、烧伤)。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既能清热,又能滋阴,用于肺燥咳嗽(二母散,配贝母)、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知柏地黄丸,配黄柏)。二者相须为用(如白虎汤),石膏得知母,清热不燥;知母得石膏,滋阴不腻。

4.题干:患者湿热黄疸,尿少色黄,伴胁痛口苦

文档评论(0)

156****95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