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旱柳:垂垂的坚守者
我总以为,树是有性情的。银杏孤高,梧桐清愁,白杨激切。而旱柳,是君子,是那种你年轻时不会留意,非到人生某个阶段不能懂得其好处的、温厚的长者。
它不择地。江南水畔,漠北沙陲,盐碱滩涂,甚至城市逼仄的水泥缝间,只要有些微水汽的念想,它便能立住脚,垂下它那谦卑的、满蓄风尘的绿丝绦。它的姿态,永远是向下探询的,向着土地,向着根之所系,仿佛一生都在践行一种古老的、向下的礼仪。这便与那些争着向上、向着天空与阳光伸展的树木,在气质上判然两别了。那向上的,是进取,是昂扬;而这向下的,是沉思,是眷恋,是一种归根的、守成的智慧。
我书斋的窗外,便立着这样一株老旱柳。它的主干极粗壮,需两人合抱,树皮是深灰色的,皴裂着,纵横的沟壑如一部摊开的、无字的史书。最动人的是它的枝条,千万条,柔韧地、绵长地垂下来,构成一挂绿意盎然的、流动的瀑布。风来时,别的树是摇撼,是喧哗,是枝叶的碰撞与抗争;独有它,是荡漾,是飘拂,是丝缕的纠缠与低语。那声音,不是“哗啦啦”的,是“窸窸窣窣”的,像春蚕食叶,又像远方的潮信,温柔地磨着时间的耳朵。
春日,它发芽最早。当周遭的林木还沉在冬日的残梦里,枝头僵直如铁,它那柔软的枝条上,已爆出星星点点的、鹅黄的嫩芽。那颜色,是种半透明的黄绿,像初酿的、尚未沉淀的新酒,在尚料峭的风里,微微地漾着光。那不是一种喧闹的宣告,而是一种静默的、笃定的信约。它告诉你,暖意是从地底深处,顺着它的根,一寸一寸爬上来的。及至柳絮飞时,又是另一番光景。那杨花似的絮,漫天地飘,如无心的雪,又如不系之舟,带着一种飘零的、洒脱的诗意。古人折柳赠别,大约便是取了这“随遇而安”的性子。它不固执,风将它带到哪里,它便在哪里生根,发芽,长成另一株垂着绿丝绦的树。这离别里,便少了绝决的悲戚,多了些随缘的、旷达的期盼。
而我最爱它的,还是夏日的浓荫。那荫,是浑成的、密不透风的。阳光筛下来,也成了碎碎的、绿汪汪的光斑。我常搬一把藤椅,坐在它的下面。于是,那沸反盈天的蝉鸣,到了这里,仿佛被这浓绿滤过了一般,失了焦躁,只剩下一片空灵的、催人入眠的长吟。那蒸腾的暑气,也被挡在了外面,荫下自成一个小世界,凉沁沁的,带着植物特有的清润气息。你便觉得,这树是以它全部的枝叶,为你,也为它脚下的茵茵绿草,撑开了一柄慈悲的巨伞。
这般向下垂顾的姿态,总让我想起一种人格。那是一种历经世事沧桑后的温和,一种不与人争的、内敛的力量。它不像松柏,以孤直耸峭标榜气节;也不像桃李,以绚烂花开邀人爱赏。它只是在那里,沉默地、长久地站在那里,为过往的行人提供荫蔽,为倦飞的鸟雀提供巢窠,甚至无怨无悔地,让它的身躯,承受孩子们攀爬与秋千的摇荡。这是一种母性的、庇护的胸怀。古人画里的高士,往往于柳荫下泊舟,或坐而垂钓,那画面总是安详的。因这柳,便是那纷扰红尘中,一个可以让人暂且卸下担子,安顿身心的、精神的绿洲。
这使我不禁遥想,中国古代的士人,其最高的理想,或许并非都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那固然是一种辉煌。但还有一种更普遍、也更坚韧的理想,是“穷”时,未必“独善其身”,而是以一种更贴近土地的方式,去“滋润一方”。如同这旱柳,它或许不能成为庙堂的栋梁,但它可以在村头井边,在田埂河岸,扎根下来,用它的存在,固住水土,安定风沙,荫庇一方生灵。苏轼在杭州,筑苏堤,堤上便“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这柳,便是他留给后世的、活着的德政。王维在辋川,有“柳浪”一景,那柳,便是他诗意栖居的见证。他们的生命,都曾如柳絮般飘零辗转,但最终,都在某一片土地上垂下了枝条,将文人的精神,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荫庇后人的嘉树。这便是一种“向下”的实现,一种“垂顾”的慈悲。
窗外的这株老旱柳,据说已活了百余年。它看过王朝的更迭,听过战争的枪炮,也见证着这座城从一座宁静的府邑,变为今日这般车马喧嚣的都市。它身边的建筑,拆了又建,建了又拆;它脚下的小径,由土路变成了石板,又由石板变成了柏油。只有它,还站在那里。它的树身,被雷火劈过,留下一个巨大的、中空的疤痕,但它的枝叶,依旧年复一年地,郁郁葱葱。那空空的树洞,像一只沉默的眼睛,看着这流转变迁的人世。你望着它,便觉得个人的那一点悲欢、一点得失,在这恒久的、静默的生命面前,是何其的渺小与短暂。它给予你的,不是幻灭,而是一种奇异的定力。它告诉你,无论外界如何喧嚣,你要学的,是深深地向下扎根,然后,温柔地垂下你的绿荫。
这便是旱柳的哲学了。它的力量,不在于对抗,而在于承受与包容。风来,它便顺风而舞,绝不硬抗,因而得以保全柔韧的枝条;雪来,它便承雪而息,任积雪将枝条压得更低,却从不折断。这是一种东方式的、以柔克刚的智慧。它接纳一切,化解一切,最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将一切外来的压力,转化为自身生长的养分。那皴裂的树皮,是风霜的印记;那中空的树干,是劫难的遗存。但它依旧活着,而且活得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