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重庆康德半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docxVIP

2025重庆康德半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11月调研测试卷历史参考答案

1~5BACAA6~10BCDBB11~15DBCCD

1.B。仔细观察三幅图中陶盉的造型风格高度一致,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距今4000多年前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盉,被二里头文化继承并加以发展。三星堆出土的陶盉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几乎一模一样,属于从中原地区传播过来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长江流域的古蜀文明交流、互动,并最终汇集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材料主要是不同时期文化遗址的陶器造型风格的相似,不能体现制陶技术的先进。仅仅从陶器出土也不能证明早期国家的出现。

2.A。材料中荀子认为日月之蚀、星坠木鸣等现象是自然界运动变化正常现象,觉得奇怪可以,但是不必恐惧,这一看法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色彩。B选项体现了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并非唯物主义;D选项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法则、规律不会变化;C选项属于心学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A选项认为自然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具有客观规律,故选A。

3.C。秦汉时期的地方治理既有啬夫、游徼是郡县任命的正式官员,也有三老作为地方民众的代表,体现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有机结合。乡里官员的设置没有体现地方管理体制的灵活多样,德治也并非秦朝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

4.A。北魏统治者将鲜卑贵族确定姓族,仿照北方汉族的门阀士族体制建立统治秩序,又推进汉族士族与鲜卑皇室通婚,构建新的封建统治秩序。学习中原传统文化和削弱汉族门阀并非其目的,B、C错误;D项未能反映整个材料的意图。

5.A。狄仁杰、李德裕作为朝廷官员采取措施禁止地方上的封建迷信活动,废除陋习,体现利用国家权力推进社会文明发展。此类举措不完全是针对佛道两家,与儒学正统地位和社会基层治理无关。

6.B。宋初统治者为了防范五代时期骄兵悍将局面,实行“将从中御”的领兵策略,通过赐阵图形式来遥控指挥行军作战,是宋初专制皇权强化在军事上的体现。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不利于军事作战的灵活指挥,也不属于崇文抑武的政策体现。

7.C。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东南沿海地区航海活动频繁。古代航海活动有极大风险,对林默(天妃、妈祖)的崇拜符合民众心理慰藉的需要,这种民间信仰被官方认可,纳入国家典礼充分说明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材料反映的不是宗教问题,更没有体现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对妈祖的祭祀礼遇不能反映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也不符合宋元时期的史实。

8.D。《织工对》记载的明代杭州纺织工匠访谈,是研究明代手工业发展的第一手史料,材料中“日佣为钱二百缗”“当求倍值者而为之佣”信息反映当时杭州民营纺织业中存在手工工场大规模生产的雇佣关系,是异于传统的新经营方式。材料不涉及国家对工匠的人身控制和农产品的商品化。

9.B。材料反映清代徽商的经营活动,是典型的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大量的财富用于购买土地,不利于商业资本积累和生产的扩大,此现象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常态,不利于传统农耕社会的转型。徽州地区确实人地矛盾尖锐,但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徽州地区的经济支柱主要是商业活动。

11月调研测试卷(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11月调研测试卷(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

10.B。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西学东渐,洋务派设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但是此举遭到传统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说明洋务派力主的中体西用思想并未成为社会共识。争论焦点集中于对待新学的态度,不能说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材料反映教育体制的变革,不是选官制度。

11.D。漫画中信息“山东”“圣地”“日本旗帜样的枷锁”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强占山东,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

12.B。《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报纸,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该报纸发行过程中也有事件体现国共两党的斗争,但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国统区的新闻报道还是处于国民党的新闻控制检查下,该报纸的发行不等于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地位确立。

13.C。诗词中“渝州、建国、毛泽东、柳亚子”等信息判断此诗反映的重大事件是抗战结束后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重大事件。

14.C。明清时期归化、绥远的地名设置体现是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名称中带有汉族和华夏文明的优越感色彩。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1951年,政务院下发文件,要求清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地名。地名改名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无直接关系,青色城原意也并非是生态保

文档评论(0)

新高考中考题源中心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