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方案
方案
PAGE#/NUMPAGES#
方案
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设计方案
一、方案目标与定位
(一)核心目标
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利用”雨水管理体系,解决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及水资源浪费问题。量化目标:36个月内城市雨水收集率提升至40%,年利用雨水资源1亿立方米;建成区海绵设施覆盖率达80%,内涝积水点消除率100%;形成可复制的“收集+利用”系统设计模式,助力海绵城市建设与水资源安全保障。
分阶段推进:3个月内完成城市雨水现状排查;12个月内启动系统试点与设施建设;24个月内实现重点区域覆盖;36个月内形成全域推广体系。
(二)方案定位
适用于城市建成区、新城新区及产业园区,覆盖道路、公园、小区、屋顶等场景,涵盖雨水收集、传输、处理、储存、利用全环节,为住建、水务、城管部门及设计单位、建设企业提供操作依据。坚持“海绵理念、系统设计、因地制宜”原则,推动城市雨水管理从“快排”向“渗、滞、蓄、用、排”协同转型,提升城市水生态韧性。
二、方案内容体系
(一)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源头收集设施
屋面收集:新建建筑屋面采用虹吸式雨水斗(排水效率提升30%),老旧建筑改造加装雨水立管过滤装置(拦截树叶、泥沙);
路面收集:道路两侧设置渗透型雨水口(间距≤30米),采用透水铺装(透水率≥1.5×10?3m/s),减少地表径流(径流量削减40%);
绿地收集:公园、小区绿地建设生物滞留设施(如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沟底坡度0.5%-1%,植被选用耐淹本土物种(如鸢尾、美人蕉)。
传输与储存系统
传输管网: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抗腐蚀、寿命≥50年),管网设计重现期3-5年,避免淤积(设置清淤井,间距≤50米);
储存设施:新建区域配套地下蓄水池(容积按50mm降雨深度计算),老旧区域利用现有池塘、洼地改造调蓄设施,推广模块化雨水罐(灵活布置,容积5-50m3)。
(二)雨水处理与利用设计
雨水处理工艺
预处理:收集雨水经格栅(拦截粒径≥5mm杂质)、沉砂池(去除泥沙,沉淀时间30分钟)处理;
深度处理: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的雨水,采用“过滤+消毒”工艺(石英砂过滤,次氯酸钠消毒,浊度≤5NTU);用于工业冷却的雨水,增加超滤膜处理(去除悬浮物、微生物,水质达标率100%)。
雨水利用场景
市政利用:优先用于公园绿地灌溉(采用滴灌、喷灌,节水率30%)、道路洒水(替代自来水40%)、消防补水(储水池预留消防接口);
工业利用:工业园区收集雨水用于冷却用水(如火电、化工企业,回用率≥30%)、生产辅助用水(如冲洗、除尘);
生态利用:雨水经处理后用于河道、湖泊生态补水(改善水体DO值,提升自净能力),补充地下水(通过渗透井、渗滤场,回灌量≥收集量20%)。
(三)系统协同与智慧管控
与海绵城市协同
设施整合:雨水收集系统与海绵设施(如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统筹布局,构建“源头-中途-末端”三级雨水管控体系;
内涝防治:在地势低洼区域建设雨水泵站(扬程≥10m),配套调蓄池(削减峰值流量50%),消除内涝积水点。
智慧化管控
监测系统:在蓄水池、管网关键节点布设液位传感器、流量计(数据采集1次/15分钟),实时监测雨水收集、处理、利用量;
智能调度:搭建雨水管理平台,根据降雨量、水质、用水需求动态调整利用方案(如降雨时优先储水,干旱时加大灌溉用量),异常情况(如管网堵塞)10分钟内预警。
三、实施方式与方法
(一)前期准备(1-3个月)
现状排查与需求分析
雨水排查:梳理城市降雨特征(年均降雨量、暴雨强度)、内涝积水点分布、现有雨水设施(管网、蓄水池)运行状态;
需求调研:分析市政、工业、生态用水需求,确定雨水利用优先级(如缺水区域优先用于生产用水,内涝严重区域优先用于调蓄)。
技术与资源准备
技术储备:联合高校(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高效过滤、智能调度技术,编制《雨水系统设计规范》《设施运维手册》;
资源对接:建立材料供应商(透水铺装、蓄水池)、施工企业、运维单位合作数据库,落实建设资源。
队伍组建与培训
组建团队:含给排水工程师(负责系统设计)、施工技术员(负责设施建设)、运维人员(负责系统管理),核心人员需具备海绵城市或雨水管理经验;
培训内容:每月开展设计规范、施工工艺培训,每季度组织应急演练(如管网堵塞处置),培训覆盖率100%。
(二)分阶段实施
试点建设阶段(4-12个月)
系统试点:在2个新建小区、1个公园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雨水收集率提升至25%,利用量达收集量60%;
设施试点:改造5公里道路透水铺装,建设3座地下蓄水池(总容积1万m3
文档评论(0)